中国股市仍有潜力
A股在1月19日经历了“惊恐一跌”,上证指数急挫8%,不少金融股更跌停板,但这次的下跌似乎没有吓跑投资者,之后数天A股快速收复失地,上证指数于1月27日重返3380点水平(上周五回调到3075.91点)。
上次的股市急挫,虽然源自中国监管当局收紧券商的孖展(保证金)业务,部分券商被罚停开融资融券,以及银监会收紧大陆银行委托贷款,以杜绝“伞形信托”(指同一个信托产品之中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别的子信托)助长炒风。不过,A股去年累积升幅达五成,投资者趁机获利离场,亦属合理。以目前大陆投资者对A股前景的信心,相信这次跌势仅是短期调整,并没有扭转A股的长线升势。
以估值而言,中国股市仍然不贵。以市场游资而言,中国持续放宽银根。前周人民银行便宣布,近期续做到期的2695亿元(人民币,下同,582亿新元)中期借贷便利(MLF),并新增500亿元,操作对象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
人行持续放宽流动性,将有利股市等资产的价格,尤其是在农历新年之前。传统上,中国政府都会稍微放宽货币政策,好让大家舒服过年,而且,中国政府若要顺利推行结构改革、经济转型,背后需要一个比较稳定、能予人信心的股票市场。由是观之,中国股市仍有一定潜力。
去年国企指数(H股)的走势大幅落后于A股,两者的折让亦愈来愈大。若按基本面看,估值便宜的H股,的确较值得买,但须知主导中国股市的主因,不只是基本面,短期而言,投资者情绪更为关键。如今大陆投资者已对股市重新投下信心一票,相反的,全球投资者显然对中国股市仍抱有戒心。
大陆金融股在收紧孖展业务一事中曾经大跌,甚至跌停板,但不少金融股已快速反弹。而这次中国监管当局已表明,并无意打压股市,只是促进融资业务规范发展,保护投资者权益。
其实长远而言,中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已渐渐追上香港上市的传统外资银行。近年来,无论在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甚至是投行业务,外资行都渐渐被中资银行抢去市场占有率。很简单,如今在香港新股上市(IPO)的多数是中资企业,自然会找中资银行做融资上市。看看当前香港的投行业务,仍然在扩张请人的,也只有中资行了。
随着中国经济步步发展,人民币国际化、中资企业“走出去”,甚至是沪港通或未来的深港通,中资银行更能受惠其中。相反,香港传统篮筹银行一向强于国际业务,然而由于全球经济增长缓慢,欧洲甚至有通缩威胁,需求仍然疲弱。另有新兴市场更面对经济大幅放缓、资金流走的局面,例如金砖四国中,巴西及俄罗斯都面临重大经济挑战,全球的经济基本面欠佳,跨国银行的业务难免受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