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是中国证监会为规范上市公司运作、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而制定的重要文件。该准则自2018年9月30日起施行,修订后的准则共十章、98条,涵盖了上市公司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组成和运作,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利义务,上市公司激励约束机制,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的行为规范,机构投资者及相关机构参与公司治理,上市公司在利益相关者、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基本要求,以及信息披露与透明度等内容。
该准则的主要内容包括:
1. 股东与股东大会: 明确了股东的权利,包括知情权、参与权和诉讼权。 规定了股东大会的召开和表决程序,确保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享有平等地位。
2. 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 规范了控股股东的行为,要求其遵循先改制、后上市的原则,建立合理制衡的股权结构。 强调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应实行人员、资产、财务分开,确保独立性。
3. 董事与董事会: 规定了董事的选聘程序、义务和职责,强调董事应忠实、诚信、勤勉地履行职责。 确立了独立董事制度,要求独立董事独立于公司及其主要股东,并认真履行职责。
4. 监事与监事会: 规定了监事会的职责,包括对公司财务及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 强调监事会应独立运作,有权要求公司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出席监事会会议,回答所关注的问题。
5. 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 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公正透明的董事、监事和经理人员的绩效评价标准和程序。 规定了经理人员的聘任和激励约束机制,强调经理人员的薪酬与公司绩效和个人业绩相联系。
6. 利益相关者: 要求上市公司尊重银行及其他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 强调上市公司应关注所在社区的福利、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问题,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
7. 信息披露与透明度: 要求上市公司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信息。 强调上市公司应主动、及时地披露所有可能对股东和其它利益相关者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信息。
此次修订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紧扣新时代的主题,增加了上市公司党建要求,强化了上市公司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方面的引领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的约束,更加注重中小投资者保护,积极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是规范上市公司运作、维护股东权益、促进公司长期稳定发展的基本准则。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将围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内涵、原则、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是指上市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遵循法律法规、公司章程和行业规范,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运作,保障股东权益,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规范。
1. 公平公正原则:上市公司治理应确保所有股东享有平等的权益,避免利益输送和内部人控制。
2. 诚信原则:上市公司及其相关人员应诚实守信,遵守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
3. 科学决策原则:上市公司治理应建立健全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 透明度原则:上市公司治理应提高信息透明度,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公司信息。
5. 风险控制原则:上市公司治理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有效防范和控制各类风险。
1. 公司治理结构: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等治理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2. 股东大会: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决定公司重大事项。上市公司应确保股东大会的召集、召开程序合法,保障股东行使表决权。
3. 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公司发展战略、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上市公司应确保董事会的独立性、专业性和高效性。
4. 监事会: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负责监督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上市公司应确保监事会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
5. 高级管理人员: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高级管理人员选拔、考核和激励机制,确保高级管理人员勤勉尽责、廉洁自律。
6. 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公司信息,保障股东知情权。
7. 风险管理: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有效防范和控制各类风险,确保公司稳健经营。
8. 社会责任:上市公司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境保护、员工权益、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是规范上市公司运作、维护股东权益、促进公司长期稳定发展的基本准则。上市公司应认真贯彻落实治理准则,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为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