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年以来,上市公司回购潮仍在延续。与以往不同,“注销式回购”增多渐成新趋势。数据显示,1月1日至11日,A股已有37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预案或提议,其中,回购股份用于注销的上市公司合计有14家,占比近四成。
业内人士表示,与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不同,“注销式回购”不仅能够减少公司在二级市场流通的股本,也能帮助公司在净资产不变的情况下提升每股收益,更能够向市场传递出上市公司的信心——“我们的内在价值被低估了”。
近段时间以来,以注销为目的的回购占比逐渐提升。一部分上市公司将回购股份予以全部注销;还有一部分上市公司主动变更回购用途,将尚未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的回购股份变更为注销。
1月8日,天富能源公告称,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回购金额不低于2000万元且不超3000万元,回购股份将全部予以注销并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1月9日,华泰证券公告表示,公司将于1月10日注销存放于公司回购专用证券账户的4527.85万股,注销完成后,公司股份总数将由90.75亿股变更为90.29亿股。同日,智能自控公告称,公司回购方案中回购股份剩余3.79万股尚未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且三年持有期限即将届满,故拟将回购方案剩余的3.79万股回购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0.0107%)进行注销,并相应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1月以来,还有南山铝业、养元饮品、上汽集团等多家上市公司先后发布了拟注销回购股份或披露注销回购股份实施进度的公告。
开源证券分析称,“注销式回购”的逻辑是回购股份注销后减少了总股本,在当期利润既定的情况下,每股收益随之提高,无形中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含金量”。
他表示,“注销式回购”的机制有必要在A股市场形成机制化和常态化,既能提振市场信心,又能回报投资者,还能促使上市公司提升经营能力,最终实现“市场—上市公司—投资者”的正向循环。
当前,A股公司总体的注销式回购占比仍偏低、力度偏弱。受访人士认为,未来A股上市公司回购规模、注销式回购的占比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川财证券表示:“对比海外市场,A股‘注销式回购’空间比较大,因为目前上市公司回购主要是为了员工股权激励或是一般市值管理,回购注销比例占比较小,但考虑到‘注销式回购’可以让每股对应净资产值上升,未来股票回购注销权重占比将有所增加。”
孙金钜说,2023年沪深北交易所共有1445家公司实施了回购,其中以注销为目的的回购案例为738家。虽然注销式回购的绝对数量和占比相比2022年明显增多,但是A股市场注销式回购的平均注销金额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虽然回购并注销对于股价低于净资产值的公司来说具有很强的股价支持力度,但也并非所有的公司都适合。陈雳表示,是否选择“注销式回购”更多还是要取决于行业和上市公司本身经营状况,也需要建立在相应配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保证整个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运行。
在机构人士看来,在市场低迷时出现大规模回购,能较大程度上提振投资者信心,推动市场逐步走出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