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件价格走出独立趋势也得益于终端需求旺盛。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1-2月光伏新增装机20.37GW,同比增长87.6%;在招标市场,前3个月的组件招标规模超96GW,定标规模超50GW.国际市场需求也超出预期,1、2月组件出口规模已接近去年旺季水平。
记者注意到,晶科能源近期表示,今年一季度,预期公司组件出货量在11GW到13GW之间,今年全年,预期公司组件出货量在60GW到70GW之间。结合上述数据,意味着季度间组件出货节奏仍然是“头轻尾重”,全年光伏装机规模大幅增长仍然是可预期的。
当然,在硅料降价的大趋势下,组件价格恐怕也不会无限制地持续上涨,一家渠道商就向记者表示,组件大厂都有库存,如果一家企业涨价,另一家企业释放一部分库存能平抑价格。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的独立性在增加,此前,市场上已有声音提出,当硅料供应不再是行业瓶颈时,组件价格可能与硅料价格“脱钩”。
硅料大幅降价以来,业内对于产业链利润将如何再分配颇为关注,毕竟过去一年里,硅料厂商毛利率一度超过70%。从上市公司表态来看,产业链利润向下游电池、组件环节转移的苗头已经出现,例如,爱康科技预计今年 1-2 月扭亏为盈,主要是由于公司电池及组件产能释放,订单量增加,以及受益于硅片、电池片等原材料价格回落。
记者注意到,近期,部分一线厂商也回应了组件盈利情况。其中,晶澳科技表示,公司单瓦盈利在稳步增长,技术进步贡献最大,电池转换效率的提升,组件功率的提高,能够带来整体成本的下降;其次,主辅材占总成本的70%左右,供应链主辅材价格的影响较大;第三,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不意味着单瓦盈利的下降,价格下降才能更好地与其他能源形式竞争。
晶科能源在回应如何看待组件环节未来盈利水平的问题时提到,由于组件签单的期货属性,年初以来的上游硅料跌价有望为组件环节带来盈利提升。同时,今年行业TOPCon出货率先放量,但有效供给与行业对N型新技术总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以TOPCon为代表的新技术产品的价格和盈利水平相较传统P型组件的竞争力有望进一步凸显。
在经历了过去两年多产业链价格剧烈变动后,单一的电池或组件厂商都曾出现较大规模的亏损,即便现在产业链价格趋于稳定,供应链安全的潜在不确定性依然让身处其中的企业心有余悸,为保障供应链,众多企业纷纷启动一体化产能布局,专业化还是一体化的问题已经无需再争论;当然,一体化布局背后也有企业最大限度将利润留存在内部的考虑。
一项粗略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价格水平下,单一组件环节企业毛利接近为零,净利甚至会出现亏损;而不含硅料的一体化厂商毛利率约17%,含硅料的一体化厂商毛利率约38%。
目前,一二线厂商几乎都在实施一体化布局。东方日升2月在接受调研时就被问及这一问题,公司称,金属硅以及组件项目分别处于建设、正常生产阶段,对于尚处于规划阶段的硅料以及拉晶项目,公司将基于市场行情进行审慎决策。
一体化布局的另一个侧面是各环节产能的配比结构调整,截至2022年底,晶澳科技组件产能近50GW,硅片和电池产能约为组件产能的80%。按照规划,2023年底,公司组件产能超80GW,硅片和电池产能约为组件产能的90%。
上述二线厂商人士表示,目前公司有电池产能5GW、组件产能10GW,短期内将有10GW新的电池产能投产。该人士称,不排除未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但落地节奏还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