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产品抢手 旅游消费人气高
2月6日,国内出境游按下重启键。一时间,热门产品抢手,旅游消费热度“狂飙”。北京、上海等地多国使领馆签证中心都“人气爆棚”。有机构预计,2023年全年出入境旅游游客人数有望超过9000万人次,同比翻一番。眼下,业界正加紧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跨境游小高峰。
经营有活力发展有韧性 沪市民企借力资本焕生机
扩产研发忙,发展势头强。据记者梳理,近期不少沪市民企纷纷发布经营数据、对外投资、合同中标等相关公告。部分此前面临暂时性压力或存在风险的公司也盼来“柳暗花明”,重展生机与暖意。与此同时,民企登陆资本市场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
行业轮动速度加快 市场有望在3月形成新主线
上周A股市场先扬后抑,沪指围绕3300点反复拉锯。除创业板指表现相对疲软外,沪深两市主要股指均小幅上涨,上证指数周涨幅为1.34%领涨两市。机构认为,未来伴随基本面实质性复苏得到更多高频数据验证,市场有望重拾升势,中期市场机会仍大于风险,3月主要指数有望迎来进一步修复。
调仓换股“进行时” 基金建仓方式多样化
近日,多只绩优基金的估算净值与实际净值出现了较大偏差,这意味着基金经理或对持仓结构进行了调整。与此同时,基金建仓方式多样化,除了在二级市场买入以外,为了获取折扣收益,越来越多的基金选择借助上市公司定增、大宗交易等方式建仓。展望后市,基金经理们认为,当前不妨乐观些,经济复苏态势明确,成长风格或更占优。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九年:拓展协同发展深度广度 美好蓝图加速绘就
2月26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九周年。战略实施九年来,北京“大城市病”的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突破。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10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8倍。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起步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向纵深推进。
“制造业当家”下的东莞:头等任务抓实体经济
东莞2023年“一号文”提出了众多明确的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营收超百亿元制造业企业不少于25家,产值超千亿元制造产业集群不少于7个,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低于50%……伴随着这些目标,一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创制造强市正在冉冉升起。
势头强劲活力足 沪市民企借助资本市场“强筋壮骨”
近期,多家沪市民营上市公司发布经营数据、对外投资、合同中标等公告,经营发展势头强劲。同时,部分面临暂时性压力的沪市民企上市公司也有效化解风险,重现生机与活力。统计显示,今年新上市的沪市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已达10家,目前,沪市民营上市公司数量达1428家,占比约三分之二。
钠离子电池商业化进程提速 产业链公司加快布局
2021年以来,锂盐价格一路上涨。其中,2021年8月至2022年11月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涨幅超5.5倍。虽然近期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处于回调态势,但仍处高位。基于此,寻找锂电池的替代产品已经成为行业迫切的需求,钠离子电池凭借成本优势、高安全性能以及快充性能等优势走进人们的视野。
北证50科创50样本股调整 新鲜血液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