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袖珍”IPO在港股悄然流行。近日,微创脑科学成功登陆港股市场,作为境内神经介入细分赛道的龙头公司,这家企业仅仅发行约2%的新股,IPO净募资金额仅有2.78亿港元。此外,做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润迈德此前在赴港上市时,也仅发行约2%的新股。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7月末,已有15家港股上市公司首发股份数量占总股份比例低于10%,其中6家公司不足5%;而去年全年,两项数据分别为18家和2家。
业界分析,于IPO企业而言,“袖珍”发行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内放大流动性溢价的效应,但是当解禁“洪峰”来临,由未经充分博弈的股价支撑起来的市值能否经得住解禁考验,则需要打上问号。
“港股市场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相关企业假如发行的比例非常低,反而会引起机构的关注和调研。”百惠证券表示,无论是否“袖珍”IPO,这些企业上市之后股价表现如何,还得看自身的基本面和业绩,市场再去判断它的价值。
火热的港股新股IPO在2022年降温了。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香港IPO市场共有42家公司上市,其中有35家公司为首发上市,2家为港股SPAC上市,5家为以介绍方式不发行新股上市的公司。42家港股IPO募资总额约377亿港元。
港交所发布的2021年市场统计数据显示,港股市场2021年共有98家企业IPO,募资额达3288亿港元,属于历年较高水平。
对比去年的IPO大年,今年前7个月,港股IPO数量和募资额仅占去年全年的43%和11%,两项数据均未过半。
对于港股IPO遇冷,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近日发布了相关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受美联储大幅度加息及缩表、俄乌持续冲突等影响,今年以来香港新股市场跟随全球新股市场走势,融资总额及数量均大幅下滑。以半年计算,今年上半年港股新股数量为2013年以来同期低位;募资额则为2012年以来同期低位。
报告进一步指出,整体港股新股市场放缓和估值下降,加上缺乏超大型和大型的新经济新股上市,令融资总额显著滑落。
港股IPO遇冷背后,新股上市表现大滑坡是重要的因素。
记者统计发现,剔除5只介绍上市的新股后,剩余37只港股新股自上市以来,股价平均跌幅为9.7%。相比之下,2021年前7个月港股66只新股实现IPO,上市后截至当年7月末,平均涨幅为18.41%;2020年则是13.59%。
德勤统计数据也显示,以整体新股首日平均回报率分析,今年上半年新股的平均上市首日回报率下落至-3.7%,远低于去年同期的31.1%。
回报率下降,也令不少拟港股IPO企业“打退堂鼓”。据港交所数据,今年前5个月,累计收到上市申请97家,同比下降30%;上市申请在处理中的有141家,同比下降13%。甚至有不少拟上市企业在临门一脚选择“退出”——1至5月,16家拟港股IPO企业已获得原则上IPO批准,但在申请有效期内没有上市,相比去年同期的9家增加了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