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交所作为中国第一家公司制证券交易所,其设立不仅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抓手,也是促进科技与资本相融合,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并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服务。从战略落地来看,北交所将与新三板现有的创新层、基础层统筹协调,实现制度联动并发挥好转板上市的功能,与沪深交易所、区域性股权市场有机联通且相互补充,维护市场结构平衡。”李全认为。
据记者统计,北交所上市的10只新股中,中寰股份、同心传动和科达自控3家企业为工信部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1家存量精选层平移至北交所的上市公司中也有13家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认定,分别为长虹能源、云创数据、星辰科技、五新隧装、万通液压、泰祥股份、三友科技、润农节水、锦好医疗、观典防务、富士达、德瑞锂电、安徽凤凰。
这也就意味着,首批上市的81家公司,有16家属于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占比19.75%。此外,还有不少企业虽然没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认定,但属于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企业。”
从1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行业分类来看,工业、信息技术、可选消费等行业的公司居多,其中工业领域的企业有7家,占比43.75%。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融资相较大型企业要难很多,而‘专精特新’领域的中小企业基于其资产规模较小、研发投入较大、盈利能力较差等特征,融资会更加困难。”李全表示,北交所的设立将在加速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北交所上市将为其提供快速、稳定的融资路径,但如果经营不善,则有可能被该领域专业的投资者用脚投票而放弃投资,其融资能力也会大打折扣。
李全指出,北交所从制度的源头设计好了一套能上能下的规则,让真正的“专精特新”企业持续获得资金支持,让不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自然淘汰,从而形成创新创业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首批上市的10只新股中,中寰股份、同心传动和科达自控3家企业均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认定,也是首批上市新股中,投资者最为关注的企业。
从行业分类来看,新上市的10家企业以信息技术和工业为主,其中,属于信息技术行业的企业有6家,占比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