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美元油价令亚太股市阴云笼罩,激进的研究人士预期将上涨至90美元 本报记者 张燕 发自上海
由于飓风“卡特里娜”横扫美国核心石油产区墨西哥湾,8月29日,纽商所10月原油期货价格在亚洲电子盘中首次突破了70美元/桶心理阻力位,是自1983年纽商所成立以来的最高价,但仍然低于20世纪80年代初通胀调整后的90美元/桶。
对于油价的上涨,美国加州大学经济教授JamesHamilton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货币政策是油价上涨的罪魁祸首。他说,2002年和2003年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纵容了经济的过热增长,而经济过热的结果导致油价需求过旺,最终导致价格上升。也许除了利率以外,没有任何一种金融变量能够如此左右金融市场。当重要临界点70美元/桶被“攻陷”后,8月29日亚太股市阴云笼罩。
各国金融市场到处弥漫着油价危险论,JP摩根日本首席经济学家MasaakiKanno表示,高油价将减缓全球经济的发展速度,尤其是美国经济。曾经无所畏惧的石油最大消费国美国基本面似乎危机四伏,油价显示出抑制消费、阻碍经济增长的兆头:消费者信心大幅下跌、消费者价格指数攀升、国债收益率曲线随时可能倒置。历史上收益率曲线倒置曾出现在四次经济衰退前。而在中国,由于石油的定价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国内经济并没有切身体会油价上涨带来的冲击,许多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油价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影响不大”。也许个中滋味只有那些处于生产第一线的炼油企业才能体味。油价究竟何时才能走到尽头。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维勒吉表示,经济持续扩张增长的代价就是油价上升,油价可能上涨至每桶100美元。也许只有消费者开始紧衣缩食时,油价才走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