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注册制改革背景下,科创板进行的一揽子制度创新,朝着市场化方向迈出了坚实步伐:建立市场化询价定价机制,将新股定价权交给具备专业投资能力的机构投资者;设置保荐跟投制度,对券商保荐和定价形成强烈的资本约束;新股上市后前5日不设涨跌幅、有效竞价范围限制等交易制度,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从实际情况来看,科创板上市新股中,既有首日高涨的情况,也出现了涨幅收窄甚至首日破发的情况,并对后续询价情况形成影响。
对此,前述投行人士认为,新股破发现象恰恰彰显了投资者理性回归、“买方约束”发挥作用的改革成果。发行定价市场在短期内可能受到新股供给、投资者参与习惯、“新股不败”固化思维的影响,但在两年的运行实践中,科创板公司股价已逐步分化,网下投资者报价集中等现象趋于缓解,投资者转而更加注重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
“土豆卖土豆价,白菜卖白菜价。”有市场人士向记者如是形容注册制改革中加强信息披露的题中之义,即通过督促发行人、中介机构尽职履责,向市场及投资者展现企业本来面貌,投资者据此作出判断和投资决策。
与此同时,注册制下全过程的监管视野、严格的问责机制等,也在推动着中介机构由主要服务发审、博弈闯关,转向服务发行人与投资者,尤其是对投行的价值发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科创板、创业板的注册制改革试点为始,其入口制度的变革探索,引发了出口制度深化改革的共振。自2018年末中弘股份成为首家面值退市公司以来,2019年、2020年沪深两市面值退市数量逐年攀升,成为退市市场化环境日趋成熟的最佳佐证。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表示,有进有出才是市场常态,加大市场淘汰力度和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制度,畅通多元化退市渠道,有利于清除低质上市公司,提高整体上市公司的质量,这也是破除“扩容恐惧症”的关键所在。
投资端和融资端共同构成资本市场“活力值”的两极。随着注册制下越来越多企业登上资本舞台,如何开闸引流,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成为保障市场流动性、建设良好资本生态的重要议题。
日前,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公开讲话中指出,要积极创造条件畅通各类资金尤其是中长期资金入市渠道,包括发展壮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推动放宽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比例和范围,尽快推动实现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落地;推进完善机构投资者税收、业绩评价、会计等配套政策安排,强化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等。
“推动长期资金入市等举措将进一步提升市场活跃度。”有市场人士向记者表示,“引入像社保基金、合格的境外投资者之类的长线资金,有助于减少市场非理性波动,引导正确的价值投资理念,让市场以平常心来看待‘扩容’。”
此外,监管明确,将继续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实现由管道式、单点式开放向制度型、系统性开放转变。
今年以来,科创板股票相继纳入沪股通标的、富时罗素A股指数、MSCI旗舰指数;同时,首只跟踪上交所科创50指数的ETF产品KSTR登陆纽交所,国际知名主权财富基金、养老金管理者、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均成为科创板的国际投资者。
截至7月21日,外资持有科创板流通市值666亿元,较去年底增加115%;外资持有流通市值占比为4.2%,较去年底提升1.2个百分点。
“扩容”不“失血”。事实证明,在注册制改革明确预期、理顺关系、完善基础制度建设的试点过程中,A股市场完全可以发展出自我平衡的市场激励约束机制,市场功能得到有效激发。故更应坚定信心深化注册制改革,为市场更好发挥投融资等基础功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