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金分红作为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基本方式,是股票内在价值的重要源泉,更是增强投资者长期持股信心的必要保障。近年来,随着监管政策持续引导和公司回报股东意识不断增强,上市公司分红水平逐年提升。按实施日期统计,2018年至2020年,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金额分别为1.15万亿元、1.2万亿元和1.4万亿元。
如今又到了A股“红包季”,越来越多上市公司投入现金分红的大潮,投资者也乐得欢喜。但分红并非简单的“越多越好”,如何在回馈股东的过程中做到可持续发展,如何依法依规进行分配。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许多上市公司正常经营受到影响。但大多数公司仍在尽己所能,坚持回报投资者。2020年度,深市公司现金分红家数占公司总数超六成;现金分红占净利润30%以上的约三成,与2019年大致相当。其中不乏一批持续稳定回报投资者的公司,如美的集团、威孚高科近三年分红金额占净利润的比例持续稳定在40%以上,洋河股份、云南白药更是保持在60%以上。
虽然有研究显示属新兴市场的A股整体分红水平、分红稳定性和持续性与成熟市场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但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正参与到现金分红的大潮中。 A股公司重视分红的氛围日渐形成,记者分析发现,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上市公司业绩不断提升。近两年深市公司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15.53%,2020年受疫情影响,但二季度也开始有序复工复产,业绩逐季回升,全年实现净利润近九千亿元,同比增长38.6%,为公司持续分红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投资者结构逐步改善。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北上资金加速涌入,养老金等国内长线资金入场,推动价值投资理念逐步流行。
三是监管政策持续引导。2008年以来,现金分红相关规则持续优化,去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也鼓励上市公司通过现金分红、股份回购等方式回报投资者。今年3月出台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再次强调了“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相关内容。监管政策引导成为上市公司形成现金分红文化的“催化剂”。
上市公司用“真金白银”回报投资者是好事,高额分红方案更是受到投资者青睐。但凡事过犹不及,若不能把握好分红尺度,“土豪式”、掏空“家底”式分红,虽得到投资者的一时追捧,却会给自身埋下隐患。
比如,某能源行业上市公司2017年、2018年合计分红4亿元,但公司近六年中除2017年盈利4.8亿元外,其余年份累计亏损18亿元,难得一年盈利就紧跟着将所得利润几乎全数分配。过度分红导致公司流动资金减少,不利于后续发展,目前,公司账面未分配利润余额已为负数。
这一案例对市场发出警示——上市公司分红时要“量体裁衣”、保持理性。不过,记者注意到,部分上市公司的分红并非缺乏理智,而可能“另藏玄机”。
例如,有公司在大股东不差钱时,就减少分红金额,为了解决大股东资金需求,就安排大比例分红,将上市公司当成“提款机”。
有公司一方面发布高派现方案,另一方面大股东借机减持。2020年度,某媒体行业上市公司业绩仅实现同比微增,却推出10派10转9这样大力度的分配预案,并同时披露限售股上市流通公告。交易所随即发出关注函,要求公司说明利润分配方案的合理性,是否通过利润分配炒作股价配合股东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