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此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政策是到位的,效果是好的。无论是市场、产品的互联互通,全面放开行业机构股比和业务范围,还是便利跨境投融资的制度安排,全面落实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要求。中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是强的,外资也获得了良好的回报。下一步,将坚持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机构设置,开办业务、产品持开放支持的态度。
相聚资本创始人、总经理梁辉告诉记者,当前环境下,外资的持股比例放开,一方面代表着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另一方面,中国的未来也值得被外资长期看好。在他看来,金融体系的国际融合趋势不容置疑,外资参与将有利于提高国内金融产品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但从过往业绩情况看,国内私募基金的业绩表现目前要优于国际基金,因而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也需要了解中国国情,打造自身在国内的品牌知名度并积累业绩表现。
专家同时建议,未来金融业开放需注重统筹开放与防范风险的关系,防范外资“大进大出”。付立春表示,当前国际环境下,应将金融风险防范置于更高优先级。跨国资本流动如果过于强烈、集中,会对国内市场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因此,在金融业开放层面,还需持续稳步推进。
范若滢则建议,应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做好贸易、投资背景审查,防控短期跨境资本的异常流动。同时建立与更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系,守住底线、避免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