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四季度以来,随着A股大盘成长风格的愈演愈烈,在估值持续提升的作用下,部分买方机构对于部分次新股潜在限售股减持压力,以及强者恒强之后究竟是否存在“估值泡沫”,普遍存有较大疑虑。而具体从金牛私募机构对此的相关研判来看,多数机构对此的分析,整体则仍偏于正面。
美港资本创始合伙人张李冲表示,近几年来,外资资金对A股市场的介入、全市场投资者结构的变化,都导致了A股市场的全面“自我升级”。注册制的完善和新股较大力度发行,导致了市场筹码供给增加,而管理层有意推动长期资金入场带来的增量资金效应不容低估。另一方面,资本市场改革进一步推进,有利于股指及行业优势个股赚钱效应的提升。在估值方面,张李冲认为,截至2020年年末,全市场优质个股的估值扩张已经达到新的阶段性高点。但考虑到A股市场还没有达到类似于美股市场的有效性阶段,从跨年和2021年市场开局的角度来看,投资者的惯性思维可能导致相关强势个股的估值,在年初一段时间内出现进一步提升。
在买方机构持续纠结的“估值”方面,部分私募也从国际横向对比和无风险利率水平的角度,给出了“另辟蹊径”的解读。某金牛私募基金经理表示,传统以“纵向估值历史分位”为基础的静态估值评判体系当前已经失效,在中国经济深刻转型的新常态中,赛道空间与公司品质,应当是投资中更加侧重考量的重点。未来市场无风险利率的持续下行,将是未来中国经济低增速周期下的大概率事件。该私募人士称:“而即便是从平行对比的角度来看,以美股市场中的特斯拉以及其他头部科技股为例,遍布全球的美股投资者也并未对其进行‘刻舟求剑’的‘线性估值’,而是更多考虑其未来的业绩确定性和成长确定性。”
景领投资总经理邹炜强调,市场估值处于较高的水平,是目前全球资本市场面临的普遍状况。在全球低利率环境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的背景下,预计在2021年A股开局的一段时间内,市场局部高估值难以出现大幅回调。特别是医药、消费、新兴产业的核心公司估值体系,可能还会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