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6年开始,烽火就启动了5G承载相关芯片、模块、系统设备以及操作系统的并行开发,关键技术的持续研究与积累支撑了其5G市场表现。站在今天的时间点来看,从2017年FitHaul 5G承载解决方案到2018年面向5G的云化网络解决方案、再到2019年在“智慧光网”、“开放的数字网络”和“智慧运营”三大方向上的创新突破,正是烽火对关键技术及网络演进趋势始终如一的深刻洞察,为5G的高效率、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底座。
有速度更有品质:支撑5G高效率高质量发展
“5G成功、承载先行”,在5G建设大规模提速的当下,再怎样强调承载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及长期坚持创新所积累的独到技术与经验,烽火通信持续引领着5G承载发展。有数据显示,在近期三大运营商5G承载招标中,烽火累计中标23%以上的份额,其中在中国移动招标中份额突破30%;在前传承载技术方面,这家公司也是市场的引领者,省内前传招标的中标份额稳定在30%以上。
5G时代,受末梢光缆和管道资源紧张、建设周期短等条件限制,“最后三公里”是制约5G基站快速开通的瓶颈。因此,各大运营商普遍启动前传网络建设,并提出了基于无源波分、半有源波分、G.Metro、OTN等多种前传解决方案。
烽火通信很早就开始投入前传领域的研究和开发,2018年2月,该公司助力中国电信在北京研究院成功进行了首次5G OTN前传承载设备测试;2019年2月,在巴塞罗那展上与中国联通联合发布G.Metro原型机;2019年2月,率先与中国移动联合提出远端无源、近端有源的半有源解决方案,其快速部署、光链路故障可检测、高可靠性的优势迅速在业界形成共识,同年6月,与浙江移动携手完成业界首个半有源前传试点。
如果说前传市场是由于需求量巨大带来机会和竞争,那么在回传领域则是运营商从未来业务发展及网络转型角度出发的技术创新推动了新一轮建设,三大运营商尽管所选择的方案不同但核心诉求趋同,均对容量、速率、时延、切片、时钟同步等指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G最值得期待的是ToB应用,而5G切片是运营商拓展垂直行业市场的关键技术。在容量、速率等指标上,产业链大体在同一水平,切片、时延控制等一定会是形成差异化优势的核心技术。”范志文介绍道,在切片方面,烽火目前已商用1Gbit颗粒度的端到端硬切片,百兆颗粒度的切片能力也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小颗粒的切片颗粒度和领先的切片数量能够帮助运营商提供更加丰富的差异化服务、更多的切片数量和更高效的资源利用。在时延方面,烽火在基于FlexE Shim层交叉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备架构、提升芯片处理效率,设备转发层面时延降低至2us以内,较业界平均水平低20%。烽火多年来对标准、芯片、设备的投入也取得市场的认可,截至目前已承建70多张5G承载网。
以近期SPN集采测试为例,除了端到端切片性能和时延优势外,烽火在众所关注的同步、能耗、运维等多个方面也都处于业界领先水平,时间同步性能达到运营商最严苛的挑战目标,可以支持5G全场景对时间同步的需求;创新的采用十大能耗管理黑科技,帮助运营商降低近30%的电费开支;业界率先提出基于可定制化的IOAM部署策略,简化繁琐的逐站人工配置并大幅提升灵活性;独家支持“永久1+1”保护,为钻石级业务提供永不中断的品质保障。在电信STN和联通的智能城域网中,这家公司在核心芯片、自主研发操作系统、SR、FLEX-E、EVPN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均实现了突破并规模商用,目前已投入数十亿启动下一代芯片研发和产品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