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在国内汽车产销量持续下滑,市场整体遇冷的背景下,国有汽车企业扎堆“混改”则释放了别样的信号。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称,混改是大势所趋,其目的在于实现国有资本的增值保值;而在汽车产销持续下滑的背景下,国有汽车企业通过混改的方式,更加有利于提升竞争力,增强“抗寒”能力。
新趋势倒逼国有车企变革
“国有汽车企业进行混改,既有内因也有外驱,尤其是在电动化、智能化等趋势蔓延至汽车行业时,这种自我变革的动力变得尤为显著。”上述业内人士说。
梳理近年来国有汽车企业的混改实例,会发现新能源汽车领域已成为混改的聚焦点。2016年3月,北汽集团全资子公司北汽新能源启动增资扩股实施A轮融资,正式开启混改之路。2018年9月27日,北汽新能源通过借壳的方式在A股挂牌,成为国内第一家A股上市的新能源整车企业。
长城证券认为,北汽新能源通过上市的方式进行混改,不仅打开了资金渠道,也让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获得了质的提升。
而长安汽车的混改之路同样将落脚点放在了新能源领域。2018年5月,长安汽车成立全资子公司长安新能源。同年8月,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为适应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公司拟进行内部资产重组,将其与新能源业务相关的部分资产以及与其相关的部分业务、人员划转至其全资子公司长安新能源,划转资产的资产总额约为11.35亿元。随后,长安汽车开始以增资扩股的形式引入战略投资者。
近日,长安汽车发布了最新的混改方案。太平洋证券分析称,长安新能源混改方案落地后,长安汽车其他非核心资产也有望陆续实现混改,更加有利于长安汽车聚焦主业,提升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显然,除了“抗寒”以外,国有车企加速混改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加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1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征求意见稿显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这比今年10月份流出的规划文件中所提及的20%的目标增长了5个百分点。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销量目标的增长,更加强化了新能源汽车在未来的主导发展力度,而汽车“新四化”等新趋势的不断深化,也在倒逼着企业进行变革。
此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侯云春也曾在一次论坛中指出,新一轮技术革命为国有车企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活力,目前,国有车企改革比过往任何时候形势都更加严峻,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加紧迫。
混改之后的道路如何走?
所谓混改,目的是要引导国企和民企实现“资本”和“经营”的强强联合,激发国企的规模性、灵活性和积极性。而这个大前提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混改的难度。此前,奇瑞的增资扩股项目历经了4次流拍,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如今,奇瑞的混改终于尘埃落定,更加引发行业的高度关注:混改之后的路该如何走?
侯云春认为,混改只是一个路径,一个方向,并非是车企进行改革的唯一形式,也不应该是最终目的。这意味着,对于国有车企而言,混改方案的落地仅仅是改革的第一步,如何让混改充分发挥作用才是最为关键的。
王晓明认为,混改必须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引入新的公司治理结构,改变原有的决策迟缓现象,还要与创新能力挂钩。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提出了另外一种质疑,认为多数参与混改的资本大多数为产业资本,对汽车行业缺乏理解,能为企业提供的也只有资金而已,通常扮演的仅仅是财务投资者的角色,而这对于企业而言仅仅是“杯水车薪”,甚至会导致“混而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