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9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熊先军表示,在2019年国家医保局将开展新一轮的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救急、救命的好药,将通过专家评审,经过药品准入谈判,纳入医保;针对一些价格较贵的新抗癌药,国家医保局也将通过谈判,将其纳入医保,扩大药品销售量,以量换价,通过这种方式降低抗癌药的价格。
自去年12月6日,上海市阳光医药采购平台公布 4+7 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拟中标结果,带量采购的政策信息频出。1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的通知》预示着带量采购政策层次已由医保局上升到国务院,所以在带量采购的力度和时间上都会更强和更长。
根据上海中标结果,31个带量采购品种最终有 25个中标,6个弃标。从中标价格来看,降幅超过之前市场预期(降价 30%-40%)。其中降价幅度在 70%以上的有 10个,降价幅度在 40%-70%之间的有8个,降价幅度小于40%的仅有7个。带量采购为医保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效果明显,预计未来将在全国推广。
由于降价幅度超出市场预期,医药板块也经历了一轮深度的估值下探。金花股份、乐普医疗、丽珠集团等上市公司均经历了一段深幅的调整,乐普医疗一度跌幅达45%。目前随着春节后市场反弹,医药板块估值有所反弹。
从市盈率估值看,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的估值较高,均在30倍以上,其中医疗服务的估值达到42.66倍,化学制药、中药生产和医疗商业的估值较低,均在30倍以下,其中医疗商业的利润率较低,所以估值也较低。目前医药板仍是前期政策影响大幅减配后的预期修复阶段,可适当关注。
从细分行业看,医疗服务的毛利率和净利润更高加上医药板块盈利的稳定性,估值较高也可以理解。其次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拥有更高的毛利率,但净利润稍低,所以估值稍低。医药商业的毛利率和净利润均低,估值在20倍以下较为合理。化学制药和中药生产本身净利润偏低,本次受带量采购影响较大,相关上市公司利润进一步向制造业靠拢,估值有进一步下跌的风险。
受带量采购政策影响的主要是医药生产企业,尤其是仿制药。生物药(疫苗、血制品、生长激素)、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体检、眼科)和医药商业(零售)等细分板块基本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