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可能、也最直接的路径,无疑便是借壳上市。
对此,有证券咨询机构做过专门统计,2015年10月以来的三年之间,提出部分二次申报过会、处于上市公司现金收购类的标的后,仍有155家IPO被否企业可以享受到上述政策红利。
“重组间隔期缩短6个月后,重新燃起了市场对借壳上市的预期,前期ST板块的上涨也有这个因素在内。”苏州一位专业投资ST板块的投资者8日对记者称。
前述牛散给出的理由,同样是围绕股票价格风险,即在前期的系统性下跌过程中,ST个股跌幅高于其他板块,本身存在补涨诉求。
统计数据确实如此,前述近期逆袭的板块,年初至10月20日始终处于领跌状态,其间ST板块平均跌幅高达52.72%。
借着重组政策的利好,资金借机推高“超跌”的ST股、壳股价格,顺理成章。
行情走出来了,利空也可以忽略,例如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市场就普遍认为难以对借壳上市产生实质性冲击。
“不可能没有门槛,只是上市条件、筛选体系会与原有的创业板等存在很大的不同。”王琳表示,预计入选企业多半以具备推动产业转型的新兴产业为主。
他表示,以创新药企到港股上市为例,便需要符合在某领域专注一定时间、具备基石投资的融资经历、完成一期临床转二期临床等多项条件,“预计科创板的估值体系可能都会与主板有很大不同,这与走借壳上市的企业路径完全不同。”
这才有了恒立实业的十一连板、超跌ST股的大涨,不过在深交所的关注下,其行情能否持续并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