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周五晚间证监会例行核发的IPO批文在11月2日却并未如期而至,截至11月4日,证监会仍未发布IPO批文的最新消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IPO批文“临停”引发了市场极大的猜想。有业内人士认为,IPO批文此次“临停”是监管层一种正常的节奏调节,释放出监管层呵护市场的积极信号,进一步增加了投资者的信心。
罕见“缺席”
以往在每周五晚间证监会都会核发一批IPO批文,但截至北京商报记者11月4日发稿前,证监会仍未发布这周的IPO批文。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IPO批文核发临时暂停可能表达了监管层呵护市场的一种态度。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则认为,IPO批文未发可能会有监管层“护盘”的考量,但不是主要因素。A股历史上也出现过IPO批文的空档期,更多的是监管层根据发行节奏的合理科学安排。
而在首创证券研究所所长王剑辉看来,IPO“临停”在目前市场环境下,本身客观上会对市场产生些许的安慰作用,但并不认为监管层会主动地把这种“临停”IPO的行为作为调节市场的重要工具。“审核IPO批文在节奏上并不会构成监管的一个政策或动向,IPO通过率的变化可能会传递一些信号,但是像这种临时安排,除非之后继续出现,那么才是一种信号,否则的话是一个技术性的变化或者调整。”王剑辉如是说。
另外,市场上还出现一种声音称,此次IPO批文“临停”是为中国人保上市让路。根据安排,中国人保将于11月6日进行申购。
据悉,中国人保此次发行数量不超过18亿股,体量较大。市场分析人士称,在目前市场环境下,中国人保如果募资额过大,会对A股产生“抽血”效应,加剧资金面压力,给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在此情形下,IPO批文‘临停’存在为中国人保让路的可能。”该市场分析人士表示。
需要指出的是,自10月以来,新股申购的节奏明显放缓。具体来看,自10月以来每周仅有一家或者两家企业进行申购,“十一”长假过后的第一周有天风证券、昂利康两家企业申购;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则分别只有长城证券、宝信科技、迈为股份等一家企业申购。根据安排,在11月的第一周是中国人保、贝通信两家企业申购;在第二周有新疆交建一家企业申购;在第三周仍是仅新农股份一家企业进行申购。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免费打新的模式之下,新股的“抽血”压力对于市场而言并不大。
并不意味IPO暂停
“无论出于何原因IPO批文出现‘临停’,但IPO批文暂缓并不意味着IPO暂停。”业内人士如是说。
实际上,这也并非今年以来首次出现IPO“临停”现象,比如在今年春节假期之前的2月9日,证监会也未例行核发IPO批文。此外,按照发审会安排,11月6日发审委还将审核广东日丰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鞍山七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的首发申请。IPO审核还在照常进行。
而证监会官网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1日,IPO排队序列中有31家过会企业还未拿到IPO批文,待审企业有240家。审核资源、发批文的条件均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