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8日,据彭博社消息,海底捞(06862.HK)IPO定价为17.8港元/股,在14.8-17.8港元招股区间的高端,预计将于9月26日挂牌上市。海底捞公开发售部分获得约4倍超额认购,约1.3万份申请,集资最多75.56亿港元。高瓴、景林、摩根士丹利资管等基石投资人共认购3.75亿美元,占IPO发行规模的40%,公司国际配售部分也已经超过20倍超额认购。
消息称,海底捞国际配售市场反应热烈,在5家基石投资者中,高瓴和景林分别承诺9000万美元,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和雪湖资本分别为8000万美元,Ward Ferry为3500万美元,共认购3.75亿美元,占到IPO发行规模的40%。海底捞首席战略官周兆呈曾表示,此次募集资金用途的60%所得款项净额将为2018-2020年海底捞业务扩充计划提供资金支持。
据业内人士分析,进军三线城市,海底捞也将面临许多难题,一是后台系统面临挑战。在三四线城市供应链相对分散、独立,物流、人才等因素将会给海底捞的后台系统造成一定压力。二是三线城市对中高端火锅消费频次难预估,虽然三四线城市的整体消费水平提升,但海底捞的价位属于中高端水平,面对其他价位低的竞品火锅,海底捞的价格并不具优势。
作为一家传统企业,海底捞受到热捧程度甚至超过了,此前的新经济独家兽小米还有美团,那么海底捞的投资价值到底在哪里?
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下:首先餐饮行业作为老百姓的刚需,是不折不扣的好行业,而火锅则是餐饮业最好的赛道。因为火锅不需要依赖厨师,是最容易达到标准化的,所以扩张的能力比较强的都。
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作为传统餐饮行业来说,是相当快的速度。而海底捞则在火锅这条赛道上的龙头老大占到了2.2%的市场份额,而排名第二的港股老司机呷哺呷哺才不过0.9%,那么海底捞究竟有多强?
海底捞数据告诉你真相
1、海底捞经营业绩
根据招股书,2017年海底捞收入为106.37亿元,同比增长36.23%,净利润约11.9亿元,同比增长22.10%。招股书称,根据沙利文报告,以2017年收入计算,海底捞在全球中式餐饮业中排名第一。
2、2017年海底捞收入构成
海底捞绝大部分收入来自餐厅经营,2017年,此项收入占比高达97.6%,同比增长36.4%。此外,收入还来自于外卖业务与调味料及食材销售业务。招股书称,根据莎莉文报告,海底捞也是中国首家推出外卖的火锅餐厅,且为保证服务品质相同,外卖配送均由海底捞员工完成。
招股书披露,2017年,海底捞在中国火锅业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但由于市场高度分散,比例仅有2.2%。
3、海底捞门店分布及扩张情况
1994年,四川简阳县的张勇和三个朋友,创办了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从四张火锅桌起步,20年内逐步把店扩张到西安、郑州、北京、上海、新加坡、美国。截至2018年5月8日,海底捞在全国已有320家门店。其中包括24家海外门店,位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日本及美国。
二线城市为海底捞贡献了50%收入,二三线城市也是海底捞今年着力拓展的市场。截至2017年,二线、三线城市门店数量同比增长44.6%、1.4倍,远远高于一线城市22.7%的增速。
2017年,海底捞中国内地餐厅人均消费94.6元,翻桌率一天5次。招股书披露,海底捞门店一般在1~3个月内实现首月盈亏平衡。2015年及2016年,大部分的海底捞门店在6~13个月内实现现金投资回报,高于主要中餐品牌的平均水平。
招股书披露,海底捞的竞争优势有“全球领先的中式餐厅品牌、独特的海底捞管理理念、无可比拟的就餐体验、对视频质量和安全毫不妥协”等。2017年8月,海底捞北京劲松店和太阳宫店被曝出老鼠爬窜、餐具清洗不到位等问题。其招股书也同时作出风险提示,其质量控制体系的任何重大失误或缺陷会对公司声誉、财务状况即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