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自今年1月逆周期因子调整至中性后,时隔7个月后逆周期因子再次重启。逆周期因子的回归,被看作是抵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继续贬值的“利器”。该消息一出,当天夜盘的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就出现跳涨,本周以来汇率仍继续明显走强。
今日的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调升幅度更是创下一年多以来的最高,为何中间价会连续两日大幅回升?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有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逆周期因子的推出持续改善市场预期。不仅在定价层面,在预期层面都明显提振了市场信心。人民币中间价连续两天低于前一日收盘价,通过定价机制引导汇率上行,在岸离岸汇价逆转,跨境套利渠道也被有效封堵。
二是昨日美元指数再次跌至95下方,带动人民币汇率被动上行。美国和墨西哥达成贸易协议,市场避险情绪有所缓解。叠加在全球央行会议中鲍威尔偏鸽派讲话,美元多头近期减少美元持仓量,美元上涨动力弱化。
逆周期因子在外界看来颇为神秘,华创证券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主管张瑜表示,它本身是一个公式,包含一些因子,但是因子具体指哪些指标并没有向市场明确,只有报价行知道。因此对外界来说,逆周期因子是无法直接计算的,但这背后主要体现央行的逆周期调节意愿。
市场也普遍认为,尽管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的声明中表示,是报价行“陆续主动调整了逆周期系数”,但引入逆周期因子被看作是央行创造了一种干预外市场的新方式。
资深外汇专家韩会师也表示,逆周期因子不是直接作用于即期汇率的,而是通过对中间价施加影响,向市场传达特定的政策意图和信号。
在岸与离岸汇价倒挂,显示汇率预期企稳
自逆周期因子被公布重启后,市场也对政策意图心领神会。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本周以来持续走强,更为重要的是,在岸和离岸的汇价已连续多日出现倒挂,即更反映市场预期的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强于在岸,这也说明当前人民币汇率预期开始企稳。
截至28日16:30,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报6.8070,离岸也在6.80附近徘徊,日盘最高升至6.7911。
“逆周期因子本身是不能直接扭转市场走势的,只有在投资者相信逆周期因子代表着强烈的政策倾向,并且相信监管当局会采取一切手段维护政策权威时,投资者主动调整结售汇行为,才会令逆周期因子真正发挥逆周期的作用。换句话说,逆周期的不是因子,而是因子背后的‘银子’。”韩会师说。
王有鑫还认为,在岸和离岸汇价出现倒挂,一方面是汇率预期逐渐企稳的表现,另外也是央行收紧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的结果。离岸市场做空成本提高,汇率得到人民币拆借利率上升的支撑。
8月17日,据彭博报道,一家中资国有大行在香港的分支机构大量买入1年期USD/CNH远期,大幅推升该期限价格,同时抽紧了CNH流动性。
香港的外汇交易员向券商中国记者证实了此消息,据他介绍,远期购汇是拆分平盘,包括即期购汇和一年期的近结远购的掉期,尤其是掉期步骤中主要是用美元抵押换人民币融资,以此达到抽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的目的,所以远期购汇可以同时影响汇率和利率的变化。
逆周期因子重启后,对股债汇市有何影响?
从近两日市场的表现看,逆周期因子重启后,确实提振了市场信心,市场普遍分析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短期内破7概率不大,汇率走强后也对股市有一定的提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