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誉衡药业8月17日公告,控股股东誉衡集团拟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将其持有的3.3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5%)一分为三,分别转让给苏州誉通衡、翼朴苏榆和博裕三期,后三者分别获得5%的股权。资料显示,上述接盘方算不上身份显赫,不仅控制人籍籍无名,三公司自身几乎就是为了受让股权而专门设立的。
有投行人士表示,尽管单一交易涉及资金不多,但这种默默无闻的股权交易正是市场的常态,其数量多寡,反映着市场热度和估值水平。
“近期,这些资本玩家不再执着于壳资源控制权,而是选择当个二股东,恰好说明对壳资源未来价值的看淡,以及对投资标的自身前景的看好。”该投行人士分析称,通过协议转让获得的股权需要有较长的持有期限,如果不是看清产业逻辑和发展方向,谁会斥资参与?
不过,并不是所有迎来“二当家”的公司都有发展潜力,而判断的核心则在于,“二当家”是来抄底,还是来救场的?
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困难,但有个要素可以作为观察视角。如果上市公司大股东面临不小的资金压力,为了解燃眉之急寻来的“二当家”,一般合作周期不会太长;而大股东自己较为安全,迎来的“二当家”又与上市公司有着产业链协同关系,后期共同成长的可能性就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