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悉,每年6-7月是我国水泥行业的传统淡季,但今年,华东水泥在环保政策带来的产能收缩下,不仅没有降价,反而出现熟料短缺逆势上涨的局面,超过市场预期。
2017年,华东在淡季开始尝试错峰限产,然而这一举措主要是协会及企业的自律行为,并不具备强约束力。2018年夏季错峰仍在执行,熟料产量却大幅下降。长江建材研报数据显示,2018年6月华东熟料同降17%,其中江苏、安徽同降26%、11%。
此次熟料产量大幅下降主要是环保强制停产增多。范超团队指出,在淡季时,企业自律停产执行力较弱,而产量的减少会带来企业单位固定成本的上升,因此环保限产的执行力要远大于企业自主错峰。
环保限产带来了产能压缩,其利好影响在华东区水泥价格上得到良好体现。同时,迈过淡季的小幅震荡,华东水泥即将迎来需求的增长拐点。
范超团队指出,水泥因其自身特性,受环保等因素影响,需求释放正在向年中靠拢。据长江建材研报数据,3月华东产量为17%的负增长,而4月为6%的正增长,5月依旧2.1%的正增长,从这个趋势推测,未来淡季不淡或将成为常态。
对于2018年旺季提价时点及幅度,研报表示7月中旬华东地区已有上涨态势,若落实较好,则在时点上好于去年表现,旺季熟料价格有望回到相对较高的水平。
整体来看,华东水泥依然具有良好的市场预期,领跑于西北、华南地区,成为水泥行业的强势增长点。
水泥因具有不易保存、单价较低、运输成本较高等特征,导致其运输半径较短。较差的区域间流动性也赋予了其较强的区域化特征。
从产能利用来看,水泥市场呈现南强北弱的格局。范超团队指出,华东、中南、西南全年产能利用率较高,均超过80%,三北地区则相对较弱,利用率不足70%。
从价格涨跌幅度来看,2015-2017年全国水泥价格累计上涨幅度为32%,华东涨幅超60%,领跑其他区域,西南、中南、华北紧随其后。
目前,华东水泥股表现强劲的同时,西北、华北区域预期基本触底。范超团队表示,往后随着需求恢复,北方水泥将迎来量、成本、价格三重改善,业绩弹性巨大。
受益于环保限产以及供给侧改革,今年来水泥行业整体表现出良好态势,库存拉低运行,行业利润大幅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上半年,全国累积水泥产量9.97亿吨,同比下降0.6%,前五个月全国水泥行业利润总额为514.91亿元,同比增长163.86%。
中邮证券研报表示,展望中长期,目前我国水泥市场整体处于成熟期,行业高增长阶段已经过去,集中度提升成为中期行业发展逻辑。在当下国家深化供给侧改革和行业季节性错峰生产的背景下,行业集中度提升有望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