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过24个交易日,即6月1日,A股即将纳入MSCI指数。首期占比因子2.5%,就会有66亿美元(即400亿人民币)将购买A股。9月1日以后,将再有同等额度的资金购买A股。这是A股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事件。
此外,中国将韩国的RQFII额度扩大了50%,达到了1200亿人民币;本周又承诺给日本2000亿人民币的RQ-FII额度。二者相加,数量是纳入MSCI后新增资金的8倍。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在中国宣布扩大金融开放政策仅两周,就有瑞银、野村、摩根大通等外资投行向证监会申请成立外资控股的证券公司,预计外资进入A股的步伐还将会不断加快,流入A股的资金会越来越多。
虽然这些外资尚不足以拉动50多万亿市值的A股大盘,但是由于它们选中的成份股,与沪深300成份股基本重叠,因此外资的加盟,不仅能有效地封杀3000点的下方空间,而且能对内资产生一定的乘数效应,起到逐步抬高大盘底部的作用。
“轻指数、重个股” 重点关注两条主线
近期尽管大盘走势平淡,盘中震荡不断,人气散淡很难形成市场普遍认可的热点,市场走势也不如人们预期的那么流畅,与美、欧、日股和港股近期连续大涨相比,A股的投资者的幸福度仍然很低。
但是也必须看到,5月以来,在很多人还在恐惧风险、怀疑3040点不是底部时,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大盘已经悄然涨了140多点,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由3050—3070点震荡区域,上升到3150—3170点震荡区域。
尤其重要的是,大盘已连续5天站在五周均线(3113点)之上,表明市场已进入多头市场的态势。
但我认为,即使大盘上了台阶,也切忌冲动,不能指望大盘出现牛市般的拉升,而只能是在震荡中走慢步。
因为市场还存在着若干不利因素:中美争端的解决,尽管会朝妥善解决方向前进,但谈判仍是一个相当艰巨的过程,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国家队退出后短期内尚无大资金能够填补,市场资金仍显不足;3200点上方的套牢盘沉重,短期内攻克并非易事。
在此情况下,5月的后半月,仍然应当采取“轻指数、重个股”的策略。重点关注两条主线:一是MSCI成分股中,估值低、去年没有大涨、周K线和月K线处于低位、年报和一季报优异、近日开始放量的中盘股。
二是国家政策重点倾斜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股。如软件、计算机、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生物科技等。但也必须重视他们的业绩和真正的成长性,以及在其行业中的地位,分散投资,波段运筹,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