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时常会在一些国际性论坛上会用英文发表演讲,周小川曾经的老师、北京化工大学教授侯贵海说:“他大学时英语就很好,能对答如流,担任英语课代表。他的法语、俄语、日语都很不错,理解得快,勤奋又好学。”
流利的英语、极高的专业素养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和友谊。周小川是清华大学博士,博士毕业后进入体改部门工作,崇尚“系统论”和“整体论”,两度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荣誉奖“孙冶方奖”。上世纪90年代,周小川与吴敬琏、郭树清、楼继伟、李剑阁等合著《建设市场经济的总体构想与方案设计》,被外界称为“整体改革论者”。
在挂职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助理后,周小川开始从学者向官员转型,先后担任中国银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央行副行长、建行行长和证监会主席,并于2002年回归央行,接任行长至今。
渐进改革者
对于周小川来说,改革是一直延续的话题。上世纪80年代,周在体改委任职时,便对多方面改革进行了深度思考。在2008年集结出版的《周小川改革论集》中,涉及财税、外贸、住房、公司治理、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内容。
周小川担任行长之时,四大国有银行发展面临很大困难。截至2002年底,四家国有银行不良率按四级分类为21.4%,按五级分类达25%左右;而资本金总额7494亿元,平均资本充足率仅4.27%。
“资本金补充是个难点。上次我们已经补充了2700亿,现在工农中建的资本金又不够了。”时任央行研究局局长谢平称。1998年,四大国有银行刚接受了首轮2700亿元注资,且在周小川的率先推动下,四大AMC相继成立,剥离了1.4万亿不良资产。
再次注资,钱从何来?彼时周小川将银行注资与持续增加的外汇储备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外汇注资。2004年1月,新华社称,国务院决定选择中行和建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等为其补充资本金。“神来之笔。”一位央行系统官员评价称。
经此一役,中国银行业脱胎换骨已是事实,一系列改革后,目前四大行均已跻身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周小川称,大型银行财务重组、公司化改制、股份化、发行上市,这些做得比较快,取得了效果。但公司治理、信贷文化、内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慢过程”,不能指望一天就有什么大变化。
周渐进式的改革思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般认为,利率市场化需要先于汇率市场化实现。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此后浮动范围不断扩大。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同存款利率下浮不设底。2013年7月起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2015年10月24日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管制。至此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
周小川参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任职中国银行副行长时。其行长任期上,汇率改革亦卓有成效,2005年7月开启汇改以来,汇率波动区间不断扩大,由0.3%扩大到2%,同时中间价形成机制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不过过程较为波折,2008年下半年以后的大约两年时间内,受次贷危机造成的外部冲击影响,人民币汇率重新盯住美元;2015年“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出现贬值,同时叠加中国A股出现大幅调整后的“余震期”,全球市场经历了一场“恐慌性抛售”。2016年2月,中国央行官网发表了周小川的媒体采访全文,他表示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基础,不会让投机力量主导市场情绪,中国的外汇储备基本面没有问题,稳定了全球投资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