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资深的公募基金权益投资负责人表示,所谓风格转换是市场均值回归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因此,讨论风格转换没有意义。
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首席投资官(权益)认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小盘股都有明显的超额收益,但这个拐点在2017年出现了,整个市场蓝筹股和价值股表现突出。据其判断,目前这种行情演绎刚刚开始,还没有表现得很极端。
在上述首席投资官看来,一方面,对比美股、港股,很多小股票不被市场关注,最终会造成流动性枯竭;另一方面,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只有当股票市值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才会进行覆盖研究。而未来机构投资者占比将持续提升,因此,上述格局有望得到强化。
张建胜认为,2017年严重的两极分化是分子端、分母端等要素共同发力的结果。其中,就分子端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A股盈利改善大超预期,且主要增量集中于大市值的传统行业公司中。分母端,去杠杆导致无风险收益率上行,金融强监管导致风险溢价上行,两者共同对长久期的成长股估值形成了挤压。对2018年而言,无论是企业盈利还是去杠杆或强监管,在市场已有预期后边际上均较难继续强化,这也意味着2018年市场风格的离散度上将会显著收敛,无论是大盘股的估值修复还是小盘股的估值收缩均已告一段落。
张建胜强调,未来几年股市的核心矛盾是大类资产向权益市场的倾斜及企业盈利的回升,前者以低风险偏好的机构资金方式入场,后者也更有利于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且龙头企业的动态估值并未有明显的泡沫。因此,在流动性看不到明显放松的背景下,寄希望于小市值公司的估值切换行情是不恰当的。其实,市场风格轮动本来就是高流动性和高波动率下的博弈产物,没有足够的偏离度并不一定就会发生。
长信基金总经理助理、基金经理安昀表示,2018年的A股市场获得正收益的概率仍然较大。2018年蓝筹和成长均有机会。尽管蓝筹股2017年占尽优势,但是目前看估值并不贵,银行、地产、家电、建筑等行业依然较为便宜,获得一定收益的可能性较大。从长期跟踪的成长股来看,也有一部分股票进入了买入区间,比如一批方向正确、估值合理且质地优良的公司。
投资机会有望“多点开花”
对于2018年的投资机会,基金经理认为,消费升级、大金融、制造业及周期股等方面均存在一些投资机会。
万家基金建议,在蓝筹和成长板块之间采取更为均衡的配置比例。首先是价值成长股或价值蓝筹股,重点看好大金融板块、地产和建筑板块,此外以医药、白酒和家电为代表的大消费板块依然会有相对收益。其次是优质成长股,2018年成长板块将进入战略布局期,关注5G、人工智能、半导体、游戏和社会服务等板块。
目前不少机构投资者对于大金融关注度较高,尤其是银行中的四大行。招商基金投研团队认为,金融领域中,银行板块方面,多个银监会监管文件对银行业绩影响有限,后续随着对不规范业务的进一步清理整顿,银行业务将进一步回归传统信贷业务模式,有助于消除市场对银行非标及影子银行的担忧,有利于银行整体估值提升。非银板块方面,保险行业公司受益于保障转型而抬升估值的长期投资逻辑不变,内含价值增速稳健,长期投资价值仍然存在。券商股估值则处于历史低位,有望迎来阶段性反弹行情。
此外,先进制造业也成为市场关注的一大方向。招商基金投研团队认为,先进制造业方面,从政策角度看,国家对于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从时间节点上看,支持先进制造业的政策不断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