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严监管”的出台滞后于货币政策的收紧。2014年上半年出台127号文、140号文等,2017年上半年银监会出台“三三四”自查等均滞后于各自的货币政策收紧。
第四,“严监管”之后,货币政策边际放松。2014年上半年是从“紧货币”到“中性货币”,货币政策放松;而2017年5月之后,则是从“收紧趋势”到“走平趋势”,货币政策的一阶导数发生边际放松。
总结起来,从货币政策来看,2013-2014年的货币政策轨迹是“中性货币(2013年上半年)-紧货币(2013年下半年)-中性货币(2014年)”;2016-2017年的货币政策轨迹则是“松货币(2016年8月前)-中性货币(2016年8月-2017年5月)-中性货币(2017年5月后)”,而不会是市场普遍预期的“央行将继续紧货币”。
在本次会议中, 我们找到了四个证据来印证,我们提出的央行货币政策边际变化:
(1)“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改变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加上“中性”是在2016年四季度,之后货币政策开始持续收紧,此次去掉“中性”可能意味着没有进一步收紧的必要。
(2)此次会议中多次强调“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这在2016年四季度以来非常罕见。回顾历史上提“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时期是2014-2016年,正是货币宽松时期。尽管我们认为货币政策重回宽松的可能性为零,但强调“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至少意味着货币政策不可能再紧缩,因为货币政策紧缩必然导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
(3)此次会议多次强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从实体经济融资结构看,2016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收紧以来,企业融资方式几乎只剩下了“信贷”,这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的方向是完全违背的。如果货币政策进一步趋严,中国金融结构重回利率市场化之前、单纯依赖信贷模式将难以避免。
(4)尽管此次会议没有明确提“避免处置风险引发的风险”,但会议中“防范金融系统风险爆发”的态度极为明确,特别是强化了央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在这种情况,“激进式去杠杆”、“危机式市场出清”、“去杠杆硬着陆”不可能发生。在监管已经趋严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由“中性”到“紧缩”有害无益。
八、“股债双慢牛”可期!
关于股票市场,我们依然看好股市长期健康牛走势。本次会议利多股市态度明显,一方面,本次会议明确指出,“要把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未来政策层要想更多地提高股市的融资功能;另一方面,会议中也指出,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目前间接融资占比较大的前提下,未来股市制度有可能的进一步完善。总体上讲,我们依然看好中国经济L型拐点已过,经济企稳走好,叠加政策倾向的利好下,中国股市的长期健康牛走势。
关于债券市场,我们重申2017年下半年债市“震荡慢牛”。本次会议对于债券市场的利多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预期差:货币政策预期差、监管政策预期差。
关于货币政策预期差,是指市场对于货币政策收紧预期过度,需要修正。上文中已经说明,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降低融资成本、央行为防范金融调控“硬着陆”,均反映出未来的货币政策只可能走平,这使得市场需要修正此前预期的货币政策重回“紧缩”的观点,利多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