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到全球最大煤炭供应商神华集团,张玉卓的职业生涯与煤炭产业紧密相联。进入神华集团之前,张玉卓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界,是煤炭领域倍受关注的青年学者;在矿山一线,煤矿工人亲切地称其为“矿工博士”;在神华集团担任高管期间,精通英语的张玉卓积极推动神华与国际能源大企业的合作;在中国煤制油实践中,张玉卓亦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其领导下,神华煤制油实施了大量示范性项目,为中国能源问题和煤企转型探索出另一条应对之道。
公开资料显示,张玉卓生于1962年1月,山东寿光人,侨眷,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工学博士。在进入神华集团工作之前,张玉卓曾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美国南伊利诺依大学采矿与环境工程系从事研究工作;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副所长;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出任煤科院院长时,张玉卓年仅37岁。
2002年,张玉卓出任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兼中国神华煤制油有限公司董事长(2002-2008年在清华经管读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获经管学院博士学位)。2008年12月,张玉卓接替出任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的张喜武,担任神华集团总经理。2011年5月25日,张玉卓出任神华集团副董事长。2014年5月,在张喜武履新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职务两个月后,张玉卓被正式任命为神华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
据人民网报道,1982年大学毕业后,张玉卓进入煤科院继续深造,1986年考入北京科技大学,师从著名岩石力学专家于学馥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82年到1992年的10年间,他深入矿山,潜心从事煤矿地表沉陷和控制研究,将模糊子集理论全面引入岩石力学领域,提出了煤矿地层模糊内时本构理论,为国际首创。
在于学馥教授的评价中,张玉卓“思想活跃,敢于超越传统数学、力学理论,大胆引入信息时代新的思维方式,善于把最新的科学应用于实际工程技术领域,他的理论先后在我国兖州、抚顺、开滦、大屯等十一个矿区推广应用,解决了这些矿区量大面广的建筑物、水体和铁路下采煤等众多关键性技术难题,为这些企业带来数亿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公开报道称,由于其在地表沉陷理论上的独特成果,张玉卓在煤科院期间曾先后受邀担任客座教授赴英、美从事研究与讲学,并在美国成功主持多项国家矿山局科研项目。1995年,南伊利诺依大学提出长期聘用,并许以研究室、科研启动资金等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当时张玉卓的妻子还在美国读书,当得知单位需要他时,他没有任何犹豫,毅然选择了回国,并为单位带来了自己省钱买下的先进科研设备和20000元人民币。
上述人民网报道称,张玉卓注重学术交流,先后发表论文近50篇,专著两部,译著一部;曾三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并获中国煤炭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授予孙越崎科技基金“青年科技奖”,同年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此外,张玉卓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五一劳动模范等荣誉。
另据其母校山东科技大学官网消息,2016年2月,张玉卓因煤炭的发展与应用,及领导清洁煤炭工业而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中国还离不开煤:推动神华及中国煤制油快速发展
从资源禀赋来看,中国“富煤、贫油、少气”。中国还离不开煤,这是张玉卓在公共场合多次表达的观点。煤炭在中国的主体能源地位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但粗放式开发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因此,要变革煤炭开发利用方式,推动煤炭由“黑”变“绿”。张玉卓在神华集团履职的十五年,推动了神华及中国煤制油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