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多家保险公司先后拿到“准生证”,获准筹建或开业。但并不能由此判断保险牌照的发放速度在加快,从近期监管部门释放的信号看,未来保险牌照的审批不但不会放松,甚至还会出现更加严格与审慎的趋势,严控行业“野蛮生长”的基调已清晰。
据业内人士分析,未来监管部门在保险牌照发放上,可能会向区域性及专业性倾斜,即优先支持没有法人保险机构的地区设立保险公司,以及在专业性很强的创新领域加大机构准入力度。对于自身条件不过硬的企业,尤其是“动机目的不纯”的资本,则坚决说不。
牌照发放向“区域及专业”倾斜
尽管跨界资本趋之若鹜,上市公司争相“告白”,但从这两年保险牌照申请速度与审批进度的对比来看,保监会在保险公司准入门槛的审批态度上未有放松迹象。从近期监管部门释放的信号看,未来很可能进一步趋严。
据接近监管部门的业内人士透露称,保监会在牌照审批上将把握以下三个原则,虽然整体趋严,但对于一些特殊领域则加大支持力度。
一是支持法人保险公司空白或稀缺的区域,比如青海、甘肃等省份。比如,保监会昨日就明确表态称,优先支持中西部省份设立保险公司。
二是支持专业创新,在专业性很强的创新领域加大机构准入力度,弥补专业性保险市场的空白。从本月获批筹备或开业的保险公司名单来看,瑞华健康险公司、中远海运财险自保公司、前海再保险公司等都属于细分领域的专业性保险公司,而非大而全的全国综合性保险公司。
三是服务国家战略,向国家重大战略的承接区域倾斜,如“一带一路”战略、自贸区战略等。
业内人士预计,在此背景下,未来各路资本进入保险业的方式会发生转变,更多转向再保险、健康险、互联网保险等专业细分领域,以及将注册地设在中西部省份,保险牌照的申请种类将更趋多元。
虽然在牌照审批上监管部门鼓励专业创新,但并非以创新为理由的牌照就有希望获批。业内不乏鲜活的前车之鉴:只是把创新作为牌照敲门砖、没有把创新落到实处的,也一样会被拦在门外。
控制类股东准入门槛趋严
结合监管基调与业内观点来看,未来保险牌照的审批还会呈现另一个趋势——控制类股东准入门槛趋严。
据上证报了解,保监会拟修改《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下称《办法》),目前已结束业内征求意见,预计不久之后便会出台。核心内容包括:抬高保险公司股东准入门槛,尤其是对控制类股东提出“资产负债率和财务杠杆率不得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等具体要求;规范股东短期“炒牌照”、获取不正当利益等行为。
对于想成为保险公司股东的投资人,《办法》明确了具体条件。财务类股东,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盈利,最近三年内无偷漏税记录、无重大失信行为记录、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战略类股东,还须满足在本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净资产不得低于2亿元,且留存收益为正,包括本项投资在内的长期股权投资余额不超过净资产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