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站内文章:
软件用户服务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股民天地 >> 大盘分析 >> 市场新闻 >> 正文
秦山核电站安全运行25周年:白手起家的中国核电“母机”
作者:jincvip 更新时间:2016-12-16 8:44:27 点击数:
分享到:

原国家核安全局常务副局长兼总工程师林诚格曾回忆道,“秦山核电站的成功得益于大力协同,不但是一个工程经过了检验,更重要的是提起了中国人的信心,在技术完全被封锁之后,实现了零的突破,不但建成了一个电站,还培养了一支队伍。这支队伍不仅是设计方面的,还包括建造、管理、设备方面的。”

这也正符合周恩来当时的指示要求:要通过“728”工程,“掌握技术,积累经验,培养人才”。

据参与秦山核电工程的专家对澎湃新闻回忆,当时作为主体设计院的728院的设计、技术人员,基本是常驻各个设备制造企业,交流各项技术工作。

这是由设计院在核电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的:处于最上游的是先进概念,这部分来自于科研院所;往下,则是以728院为代表的工程研究设计院,其主要任务,是将先进的概念进行工程化;再往下,则是核电站的建造和设备的制造;最下游,是设备的调试、安装、运行、退役。

“728院从一开始触摸核电,走的就是自主化道路,那个时候国外对中国是封锁技术的。秦山一期时,我们只能拿到一张纸,一段话,以及一些零零碎碎残缺不全的所谓国外核电的图纸。所以秦山核电厂完全是我们自己白手揣摩,反复试验,尝试出来的。” 在此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上海核工院副总工程师顾申杰回忆说。

中国的核电装备制造业,也由此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凭借当时参加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的经验,核电设备国产化打下了良好基础。上海现有的核电产业格局,也由此起步。“728”工程启动后,上海地区共有180多家企业、设计、科研、院校,成功地为秦山一期30万千瓦核电站提供了50%的重要设备(约占国产设备的70%)和千余吨核用特殊材料。

据《科技日报》报道,秦山核电当时想方设法培养出了大陆第一批合格的高级操纵员和操纵员;通过机组调试运行过程,不断地暴露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运行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技术经验得到迅速提升;通过持续的技术改造,逐步将原型堆电站营运管理成为安全运行业绩世界排名前四分之一的商业核电站。

1983年11月27日,核工业部给“728”工程正式命名为“核工业部秦山核电厂”。1994年4月1日,秦山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秦山30万机组的成功建成,让中国初步建立了包括核电研发体系、设计标准体系、设计管理体系、核电审评体系、核电材料体系、核电燃料体系、设备制造体系、核电人才体系在内的“八大体系”。

核安全文化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得以强化。1998年7月14日,秦山一期核电站开始第四次停堆换料大修,卸料后检修人员在堆芯下板上竟发现一颗螺丝钉。虽然只是一颗螺丝,但它出现的位置恰是密封位置,这意味着是从反应堆内部件脱落,设备随时可能出现故障。为了检查和修复,秦山核电停运了430天。

首次核电“出海”、秦山核电姊妹机组:巴基斯坦恰西玛工程

秦山项目完成后,728院继续发挥着其在设计领域的优势,并将秦山30万千瓦堆型出口到了海外。

就在秦山30万千瓦核电机组并网发电后的15天,1991年12月31日,中国便与巴基斯坦签订了成套出口两台同样30万千瓦级堆型机组(C-1/C-2,恰西玛1、2号核电机组)的合同,成为当时中国能源领域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最强的、科技含量最高的出口项目。

北京证券网
    
今日要闻
栏目48小时热点
全站48小时热点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免责条款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用户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Copyright 2011, Hubei Smart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400-690-9926 E-MAIL:mbl516@163.com 鄂ICP备12014895号-3 鄂公网安备42282209000026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