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横盘之后,周一沪指再创新高,均线系统保持多头排列。美中不足的是成交量不能同步放大,上涨能否加速依然难解。盘中次新股表现靓丽,应验此前本栏关于后市可能转入年报高送转阶段行情的提醒。A股今年以来尽管表现令人昏昏欲睡,一些板块借助概念掀起的也常常是短期行情,但阶段性的“四季歌”还是会唱一唱,次新股的不时走强,说到底正是高送转行情的启动。
这一点似乎也不用多加解释,而且历史经验已反复证明,尽管次新股也并非就一定是好货色,不过借其新而被市场拿来炒作一番而已。这里面有多少属于历史心理沉淀的成分,实在也难以分析出来,但笔者觉得其背后更深层原因,也许与股市投资中的“想象力”有关。
股价的定位,从市场化的角度看,应该是上市公司经过多年的市场历练之后,获得的市场认同的价格。即使这期间有些公司的波动巨大,存在超涨超跌的可能,但经过多年反复验证,是骡子是马,大家也就清楚了。只是在此之前,由于其刚刚粉墨登场,募集的资金也刚刚投入,新项目给市场带来无穷的成长想象空间,股价也就如小鲜肉一样深受投资者青睐;更重要的是,新公司盘小且业绩暂时有保证,而高送转是其上市后常有的动作,于是常被等同于高送转股票来炒作一番。
至于上市了一段时间的公司,市场定位渐渐清晰,想象力空间也就随着不断地丧失。一些乔装打扮上市的公司随后可能会被市场大浪淘沙般给淘汰出来,不是被唾弃就是被抓成违规典型,股价一落千丈,最终可能乏人问津(除非又演化成重组题材)。这就是古语所说的“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的现代版,上市对很多企业来说确实是一次非凡的盛典,但上市后将不得不洗去铅华,却也是一些“不怀好意”的上市公司必须面对的一道坎。因此,当公司成了“老股”,若还能成为高送转板块的一员,这个公司也才具备我们所说的价值创造的素质。
尽管谁都知道高送转实际上是一种数字游戏,对投资人来说意义不是很大,但在A股高估值体系和投资文化之下,这种游戏比现金分红往往具有更大的投机价值,因此参与其中是短线客的必然。只是投资者在这种游戏中,依然需要分析高送转背后的应有逻辑,尤其要注意别陷入一些“别有用心”的高送转股票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