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药股仍被看好
天风证券表示,医药依然是具有非常清晰的产业逻辑的行业,大盘震荡行情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有限,去年的很多压制政策今年逐步得到缓解,比如一致性评价、招标降价等因素。2018年持续的创新药获批、医保招标完成开始放量、一致性评价逐步完成,消费升级量价齐升,大的趋势还是创新+消费,几重因素叠加,所以符合产业逻辑的好公司,依然是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优质龙头经过阶段调整,高位震荡之后,在不断有催化剂的情况下,有望继续走强。
分析人士指出,当下时点支撑此轮医药牛市的三大要素:业绩估值、行业比较、资金依然有效。首先,2018年一季报是8年以来最好的单季报,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虽然流感和原料药弹性减弱,但仍有肿瘤药降税等利好因素,业绩增长不会失速,年初至今板块估值中枢还在下移,整体估值不贵;其次,在面临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医药作为稳健的滞涨消费板块,行业比较优势突出,是大行业中少有的避风港;最后,当下医药持仓依然未在高位(第一季度末为7.7%,加上行业基金11%,目前估计比第一季度末高2%左右,历史最高超过17%),配置比例仍有提升空间。
而在多重利好的加持之下,医药生物板块也日益受到各类资金的关注。
基于医药股基本面的长期良好,机构投资者对其保持着长期的关注。从今年二季度以来机构的最新调研情况看,医药股中的华东医药、亿帆医药、智飞生物,白酒股中的口子窖、顺鑫农业、洋河股份等一直在被众多机构集体“围观”。二季度以来,华东医药得到了最多机构投资者的参观调研,参与调研机构合计136家。
“得医药者得天下,失医药者失排名”,这是上半年基金业绩排名的绝佳总结。统计显示,在全市场排名前二十名的基金中,名称带有医药、医疗、保健、健康等字眼的行业类基金占据了整整十七席。算上两只重仓医药的混合型基金,前二十名基金中竟有十九家的表现系于医药股,此等状况史所未见。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一季度末,险资共持有近40只医药股。其中,不仅囊括了云南白药、同仁堂和东阿阿胶等老牌中医药公司,还有新华制药、京新药业等化学药品生产公司,以及鱼跃医疗等先进医疗设备生产企业。
分析人士表示,这波医药股的投资逻辑与以往不同,并非简单的扛周期、大消费、刚需、老龄化等传统因素,这些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支撑的是现有稳健的现金流业绩。当前医药行业的关键核心在于重大医疗技术的突破带来的超额成长性收益。那些独立研发创新、仿制,实现(或即将实现)技术突破的公司、以及通过合资、合作、代理方式率先占领国内市场的药企必然受益匪浅。而我国的生物医药政策的重大改革更激发了研发型药企的活力。
从机构、资金坚定看好医药股的态度来看,颇有几分“英雄所见略同”的味道。
短调创造布局机会
2018年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大部分投资者更加重视确定性成长,追求确定性收益。因而,针对医药生物板块的行情,机构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不过多数机构当下仍表示看好医药生物板块后市。
东吴证券表示,2018年医药行业业绩拐点明确,行业估值仍低于历史平均,仍是慢牛的起步。一方面2016年、2017年医药指数基本没有上涨,但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速在15%以上,行业估值得到充分消化。另一方面,2018年第一季度上涨的股票极为集中,大量的二线龙头并未表现。经历了年初至今的涨幅,部分一线龙头公司的估值处于历史高位,但这些公司往往在行业地位和业绩确定性上都比较强势,在医药行业“去芜存菁”的过程中,一线龙头有不可比拟的“护城河”,继续看好这类公司的长期价值,并建议逢低配置。
中银国际证券指出,A股医药板块业绩增长与估值相匹配,目前不存在泡沫化,主要矛盾是板块内部估值分化。多数投资者觉得年初至今医药涨幅过大,估值特别贵,实际上仅是市场比较认可的少数个股如恒瑞医药、片仔癀、创新药主题、疫苗主题等创下历史最高估值水平,但是大部分个股估值水平处于低位,如中药板块、医药商业、大部分创业板股票。2018年医药板块估值约35倍左右,处于2008年以来历史中位水平,不存在泡沫化,主要矛盾是内部估值分化严重。首先,对于未来3年能保持年均20%左右稳定增长、相对抗周期性的医药行业来讲,PE35倍是一个合理估值水平。其次,医药板块内部估值分化严重,多数公司的市场预期已经下降,风险已经暴露在消化,基本面正在改善,大量估值处于历史地位水平的公司将存在系统性战略性机会。长期来看,在行业政策等利好行业强者背景下,仍建议长期持有细分行业的龙头公司。
分析人士指出,当下稳定增长的消费类仍是投资的理想板块。在大体量的消费类板块中,医药板块以内需为主,终端需求旺盛并且稳定增长;投资角度来看,相较其他消费板块,2017年滞涨,累积涨幅相对较小,投资仍具有较高性价比。因而此前的回调恰恰为看好板块的投资者提供了难得的“上车”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