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英民介绍,2016年秋冬以来,北半球的国家,包括部分初步解决了空气污染问题的发达国家也遭遇了重污染。我国北方冷空气不活跃,强度弱,风速小,温度偏高。而今年1月,京津冀区域小风频率同比又上升12.8%,高湿频率上升了18.5%,平均温度上升了3.1 ,京津冀区域先后出现了5次污染过程,进一步拉高了1月的污染物浓度。
2017年六类措施加严治霾
为此,环保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赵英民介绍说,2017年京津冀区域将以冬季重污染天气治理为重点,重点做好六个方面措施。
首先,加大化解过剩产能力度。传输通道“2+26”城市要提前完成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任务,10月底前完成违法“小散乱污”企业取缔工作。
其次,全面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加快“禁煤区”建设,限时完成小燃煤锅炉“清零”工作,传输通道城市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
第三,加强工业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重点行业要满足特别排放限值要求,率先完成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
第四,工业企业采暖季错峰生产。在水泥、铸造等行业继续全面实施错峰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错峰生产范围。石家庄、唐山、邯郸、安阳等城市采暖季钢铁产能限产50%,实施电解铝、化工类企业生产调控。
赵英民解释,错峰生产是在现有的产业及能源结构之下,针对冬季重污染问题突出提出的应急之策。进入采暖季,由于燃煤使用量骤增,污染物排放量会在原基础上增加30%左右,对部分工业企业实行错峰生产实际上是为冬季突然增加的污染物腾挪出空间。
同时,严格控制机动车排放。天津港不再接受柴油货车运输的集港煤炭,协同加强柴油车管控,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劣油品行为,取缔黑加油站点,全面加强机动车排污监控能力。
第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切实降低工地扬尘排放。
这些要求和此前发布的一系列文件一脉相承。这些措施将共同发力,为京津冀迎接2017年《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的终考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