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站内文章:
软件用户服务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股民天地 >> 使用技巧 >> 赢在理念 >> 正文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阶段性红利渐显
作者:huangli 更新时间:2016-9-29 9:11:35 点击数:
分享到:

在上海自贸区的多项改革举措中,金融改革可谓亮点纷呈。其中,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最受企业欢迎。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贸易金融部总经理张欣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举可以盘活企业资金,实现跨国公司境内境外人民币资金的双向互通,打破了此前‘左口袋钱右口袋不能用’的障碍,极大地降低了企业成本。

张欣园所说的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是指区内的跨国集团可根据企业经营和管理需要,在境内外非金融成员企业之间开展的跨境资金的余缺调剂和归集业务,属于企业集团内部的经营性融资活动。此前,跨国公司境内外资金的划拨和流动必须提供用途证明,由金融管理部门逐笔审批。而自贸试验区内的跨国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经营和管理需要统筹调度境内外成员的资金,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实际上,上海自贸区内像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这样的探索还有很多。在这块备受瞩目的试验田中,金融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推进,金融业服务功能加速拓展,一批创新性金融制度已经建立,底线风险控制严格,形成了20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制度。

实体经济深得实惠

过去3年间,上海自贸区内金融改革开放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服务实体经济,便利实体经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而从张欣园的表述中不难看出,接实体经济地气、解实体经济之痛正是上海自贸区本轮金融改革的最大亮点。

自贸区内企业多涉及跨境交易。这类企业的痛点在于,境外融资能力较弱、境内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汇率风险难以规避以及繁琐行政规定导致的效率低下。有鉴于此,降成本、防风险和提效率,正是本轮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根据此前规定,很多企业或只能从境内融资,外债规模受到严格限制。有鉴于此,2015年2月12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了一整套本外币一体化的境外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扩大了经济主体从境外融资的规模与渠道。按照这一规则,自贸区内企业和金融机构从境外融资不再需要行政审批,资金可自由流动。由于境外融资利率低于境内市场利率,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无需审批看似“放权”,但绝非一放了之,而是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强化了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例如,根据2015年12月1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印发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实施细则》,区内企业(不含金融机构)外债资金可实行意愿结汇。而此前,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一直实行按需结汇制度,只有当实际需求发生时,才能向外汇管理局申请办理结汇。在新政下,企业可自主选择结汇时机,更容易规避汇率风险。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跨境人民币业务部副主任施琍娅认为,在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对境外融资规模、币种和期限都有相应的风险管理规则,市场主体按照这些规则可以计算出自己能自主从境外融资的数量和结构,从而能有效避免外债的膨胀和币种错配,防范出现外债危机。

提效率则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自贸区内有不少跨国公司,但其跨境融资能力不足,且受到种种限制。为满足其综合金融服务需求,上海银行、中国银行等提供了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服务,允许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集中运营管理境内外成员单位外汇资金,根据自身需要,自主调配境内外资金,满足跨国公司对外汇资金集中管理集约化、便利化的需求,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其次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一方面,通过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创新业务发展,使跨境企业资金能够顺畅流动,大大提高了集团的经营效率;另一方面,根据外币资金池及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政策,放宽试点条件、简化审批流程及账户管理,让企业免受此前审批、检查等繁杂手续之扰,更快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专注于业务本身,更好地挖掘新的增长点。

这些创新举措都较好地发挥了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北京证券网
    
今日要闻
栏目48小时热点
全站48小时热点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免责条款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用户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Copyright 2011, Hubei Smart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400-690-9926 E-MAIL:mbl516@163.com 鄂ICP备12014895号-3 鄂公网安备42282209000026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