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锡盛院士指出,我国水下机器部分单机性能与国外差不多,但生态体系建设相差甚远。国外在水下机器人方面,已经形成研究、设计、制造、应用、服务、科普、比赛、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体系,已经建立了独立工业部门,形成从材料、零部件、整机、配套系统到专用船舶等产业链。“而我国还大多是科研机构主导研发,企业参与很少。”
三是关键零部件研发和人才储备存在问题。“‘潜龙二号’在本体、控制器、载体结构都是我们自己研制的,但高精度传感器、核心的导航定位,主要依靠进口,这是我们和国外的一大差距。”刘健说。
海洋技术装备研究室主任李硕说,水下机器人的发展与能源、传感器、控制、通信、人工智能等密切相关。此外,由于与海水介质接触,低密度、高强度的材料以及密封、防腐等也是水下机器人特有的技术。实现水下机器人向更深、更远、功能更强的目标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必须先行。当前技术人员也难满足应用保障需要。“一次出海试验保障机器运行至少要派十几个人,一去就是100多天,主要负责人都要求去,有时候根本派不出人。”
抢抓机遇攻坚新一代
专家表示,水下机器人是建设海洋强国、捍卫国家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需的利器。我国水下机器人研制经过多年追赶,部分技术已与国外看齐,亟待进一步整合产业链条资源,积极推动水下机器人成果转化,应对新一代全海深、全海域、组合化水下机器人研发。
一是整合资源,带动多学科联合攻关。水下机器人涉及智能控制、机械与结构、通信与网络、模式识别、声呐技术等十余个学科,建议从顶层规划好我国水下机器人的发展,形成体系化和系列化的发展态势。
二是加强转化,进一步把水下机器人技术转变成生产力。封锡盛、刘健等专家建议,科研院所研制的是工程化的实用样机,距离成熟的市场化产品还有一段距离,况且水下机器人产品技术含量高、投入大、风险高。因此有必要建立应用为导向、企业为主导、院所为支撑的产业化体系,使新技术、新装备能快速形成产品投入应用。
三是精准定位,重点支持无人化、智能化、信息化等水下机器人研发,规划形成水下机器人产业。封锡盛院士介绍,科学家目前对未来水下机器人革命的预测是:水面和水下机器人相混合,就叫混合机器人,“可以是一体,也可以是模块化的组合,或者多台机器人混合,大家还能通过水面机器人联系起来,可以和空中、地面机器人共同开展工作。”
专家建议,宜鼓励、引导借助先进的信息、电子、传感器、材料以及智能控制等技术,大幅提升单体水下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能力、自主决策能力及作业能力,在实现单体水下机器人技术重大突破基础上,快速发展机器人集群技术,形成水下机器人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