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服务机器人市场,有望开拓千亿蓝海:公司2014年开始通过参股行业龙头紫光优蓝的方式布局服务机器人市场。其产品U03系列机器人主打儿童教育、智能家居等功能,已经与华为在智能家居方面展开战略合作。公司在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发布U05商业服务机器人,采用康力优蓝自主研发的Myrobot 系统,能够为商场、银行、科技馆等公开场所提供迎宾引导等服务。服务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均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提高,服务机器人市场将实现爆发式增长。
设立康力机器人,布局机器人产业链:公司已经投资2亿元注册资金成立全资子公司康力机器人产业投资公司,瞄准机器人核心部件等产业链细分领域,公司目前现金流充沛,有望在机器人产业链层面进行更加完善的布局。
业绩增速稳定,扶梯业务成亮点:公司在2015年以及2016年一季度保持了20%以上的利润增长,扶梯业务更是大幅度增长49%成为亮点。公司目前订单充足,有望继续保持业绩的稳步增长。
投资建议:公司目前主营业务发展稳健,服务机器人产业亮点突出。
我们看好轨交行业发展对公司业务的拉动以及服务机器人未来的市场前景,预计公司2016-2018年EPS 分别为0.81、0.93、1.07,同比分别增长22.80%、14.72%和14.29%,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轨交电梯产品发展不达预期,房地产行业不景气程度超过预期,服务机器人市场发展速度慢于预期。
沈阳机床:数控机床龙头风范,千亿市值不是梦想
类别:公司研究 机构:爱建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员:刘孙亮
数控机床行业龙头企业。公司于1993年5月由沈阳第一机床厂、中捷友谊厂、沈阳第三机床厂和辽宁精密仪厂四家联合发起成立,隶属于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1996年7月,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具备为国家重点项目提供成套技术装备的能力,同时也为国家重点行业的核心制造领域提供数控机床。
公司主营业务为数控机床、普通车床、普通钻床、普通镗床及其他。目前共有产品300多个品种,千余种规格,市场覆盖包括全国及其他80多个国家。其中,中高档数控机床已经批量进入汽车、国防军工、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
我国数控机床前景广阔。我国数控机床起步于80年代。进入90年代后,我国数控机床及系统的生产能力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且从2003年起,我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数控机床消费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发达国家数控机床产量数控化率的平均水平在70%以上,产值数控化率在80-90%左右。而我国虽然机床行业的产量数控化率正在逐年提高,但是整体数控化率仍然较低,因此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尚有较大潜力。
作为龙头企业,公司产值常年排名世界前20位。所研发的i5数控系统也是中国机床的领先技术。公司目前掌握的核心技术已经实现了智能补偿、智能诊断、智能管理。而对于整个数控机床市场而言,目前公司所生产的数控机床类产品也已经占据市场份额的六成左右。
预计2015年数控机床将占营业收入的75%左右。而普通机床类业务占比可能继续萎缩,主要原因是工业4.0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公司普通机床的产销比重势必将有所下降。但是结合销售毛利率而言,对公司业绩不会有太大影响。
我们认为公司随着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及需求量的增长都将为公司未来的业绩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我们预计公司2015和2016年公司的EPS分别为0.038元和0.057元。结合行业当前估值水平,我们给予沈阳机床“强烈推荐”评级。
华中数控:布局新能源汽车,打开长期成长空间主业有望反转,并购锦明业绩弹性大
类别:公司研究 机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王华君
1.事件
公司发布公告,拟出资2亿元与武汉临空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武汉智能控制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2.我们的分析与判断
(一)切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打开长期成长空间
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新能源汽车的三大重点发展方向: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结合研究院的技术优势和基础,确定产品研发、测试服务及产业化三大任务,主要包括:伺服和电机驱动系统、总线及整车控制、车联网智能系统和轻量化车型生产工艺及结构部件、物流车整车解决方案等领域。
研究院注册资本3.5亿元,其中华中数控工出资2亿元(以知识产权包括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出资1.5亿元、相关的实物资产出资3000万元、现金出资2000万元),临空港投资集团现金出资1.5亿元。
华中数控在智能控制领域的具备核心技术和人才优势,公司将围绕着智能制造的核心—智能控制技术,打造开放、共享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孵化平台,促进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进一步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合作方武汉临空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武汉市东西湖区下属国有资产投融资及运营平台公司。武汉十分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同时武汉作为传统汽车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具备先发优势。我们认为华数与武汉临空港投资集团的合作将推动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二者更多的合作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