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承远指出,“美食+”策略更广阔的天地在于“美食+文旅”“美食+养生”“美食+社交”“美食+创意”等。“这些内容,会为食品行业打开新的局面,进入更大的消费场景和载体,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消费的有力抓手。”高承远表示。
事实上,推动传统食品与地方特色食品产业迈向新业态,各个地区此前已然开始尝试。例如,2月23日召开的贵州省特色食品产业发展峰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贵州省将持续打造“贵州特色食品”“贵州刺梨”等公共品牌,推动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发布了《贵州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企业名录》(以下简称《名录》)第一版。3月24日,福建省福州市也举办了中国世界美食之都城市论坛,其间,超过20个城市的代表齐聚,就城市品牌塑造等问题展开讨论。
“品牌”是各地试水新业态的关键词,也是此次《意见》中提到的重点。工信部解读《意见》的编制原因时便指出,加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品牌培育,讲好地方特色食品的“文化故事”和“中国味道”,能够促进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促进传统历史文化、节庆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地方特色食品品牌,能够有效激发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提升地方特色食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的软实力。
“地方特色食品往往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由于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形成了稳定的消费群体,但在全国范围知名度并不高,不利于产品的市场推广,加强品牌文化培育和宣传推广,能够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效扩大消费群体,促进地方特色食品由区域走向全国。”工信部在解读中表示。
政策助推,益处可见,着眼“品牌”与“文化”,企业已在厉兵秣马。“2019年11月,以我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老字号商业文化为依托的北京果脯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所以过去,我们以北京果脯博物馆为龙头,将参观、体验、销售融为一体,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体验基地。”田军表示,“未来,我们会把博物馆打造成一个文化综合体,除了我们自己的文化以外,还希望将怀柔区的文化、北京的京城文化融入进去,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让我们的品牌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