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池企业对储能市场预判不足,产能多数以供应动力市场为主。”刘勇指出,“储能市场目前还没有达到大规模发展阶段,上半年并网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接近1GW,与动力电池市场相比,产能需求并不高。今年储能项目招标、规划、拟在建项目不少,但在商业模式没有确定之前,电池企业暂时不能预判每年实际需求产能,所以谨慎扩产。”
同时,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高于2021年市场预期,拉动动力电池需求急剧增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在2022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我国电池产能在2023年可能达到1500GWh,2025年可能达到3000GWh,电池出货量2025年预计会达到1200GWh。
而结合上游原材料供给和下游对应需求的规模,当前电池厂的规划产能激进扩张也引发行业担忧。欧阳明高预判,“2025年可能会出现电池产能过剩。”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少锂电龙头企业的规划中,为储能电池设置生产专线正被提上议程。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前9个月,就有26个与储能电池及动力电池生产制造有关的扩产项目公布,它们的投资额合计将超2900亿元,产能合计达820GWh。
虽然多家上市公司抛掷出百亿元动力储能电池投资项目框架时,尚未明确细化产线设置。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电池大厂逐渐不倾向于设置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的共用产线。
这是因为,储能电芯和动力电芯所追求的工艺和产品目标有所不同——动力电池追求高能量密度,对寿命要求不高;而储能电池追求长寿命、极高一致性,而对高功率的要求不高。所以,这两者差异化越来越大,在产线上能够共用的也越来越少。
这也意味着,无论是新建专门化的储能电池产线,还是将原有动力电池产线进行升级改造,都将需要一定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