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制菜并不是新鲜事物。”某头部PE/VC餐饮行业项目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预制菜领域以前出现过两轮投融资热潮,上一轮出现在2015年至2016年,预制菜的一个重要分支——净菜受到资本的追捧,并诞生了青年菜君、我厨、小农女等一批企业,但撑到现在的寥寥无几。”
如今红得发紫的预制菜行业,会否重蹈2015年至2016年期间大起大落的覆辙?
“2015年至2016年那波预制菜热潮之所以昙花一现,核心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某头部PE/VC餐饮行业项目负责人表示,“比如,缺少成熟的冷链物流体系,很多企业甚至不得不自己建冷库,这样发展起来的预制菜产业等于是‘空中楼阁’,商业模式存在先天缺陷。于是,在资本离去后,这些企业迅速难以为继。”
被称为“A股预制菜第一股”的味知香接受机构调研时指出,其实早在2000年前后,我国就陆续出现预制菜企业,通过对肉禽和水产等原材料进一步加工,有效精简了客户的烹饪环节,但很长一段时间行业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原因正是“受限于早期冷冻技术及冷链运输的高成本”。
近年来,冷链物流有了长足发展。中信建投指出,2021年我国冷库总容量达5224万吨,同比增长6.05%;运输配送主要设备冷藏车达14.36万辆,近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80%。冷链建设预计仍会保持较快增长,为预制菜行业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
同时,外卖快速兴起,成为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另一大契机。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外卖用户数量达5.44亿,外卖市场规模达8117亿元。这既为预制菜扩大了B端消费空间,也为行业发展打造了冷链物流之外的另一大“基础设施”——外卖网络。
“疫情确实对预制菜,特别是C端市场爆发起到了催化作用,但从深层次原因看,这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欧阳予指出,“展望未来,无论是B端对于降本增效的需求,还是C端对于便捷生活的追求,都将驱动预制菜行业长期向好。”
不过,预制菜市场当下仍有很多“痛点”需要解决,特别是C端。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用户购买预制菜最主要目的是节约时间(71.9%),其占比远超美味(36.9%)等其他目的。而新鲜感过后,到了2022年,口味复原程度(61.8%)成为用户最重要的需求。
“预制菜在入锅前的每个环节都相对简单,最难的是让加工后的菜品复热后呈现原来的口感,这涉及食品加工技术。所以,预制菜实际上横跨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但这两个行业的食品安全标准差别很大,前后衔接好也需要攻克很多技术难题。”陈扬表示。
行业标准方面,今年以来预制菜区域性团体标准渐次出台。比如,广东省成立了预制菜产业联合研究院,发布了7项团体标准;“蔬菜之乡”山东寿光,相继出台4项团体标准。不过,从区域性的团体标准延伸至全国性的行业标准,实现以标准促进产业规范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