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赫富投资称:“今年以来,量化指数增强策略产品在发行端遇冷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具体是,市场缺乏赚钱效应、量化投资热度有所减退、量化管理人竞争加剧。”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荣浩表示:“量化投资的策略多数是分散持股、高仓位甚至满仓运行,很难完全摆脱股票市场自身的大周期。”除此之外,去年量化大扩容期间进入的不少客户,投资体验低于预期,也是关键因素。“尽管行业的超额收益水平在近期已经显著回升,头部机构收益水平整体持续跑赢对标股指,但不少客户仍然会倾向于评价某一段时间的绝对收益。”荣浩称。
第三方机构格上旗下金樟投资研究员关晓敏指出,私募产品的发行遇冷与市场表现呈现正相关走势,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正相关。大多数投资人往往在上涨行情延续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进行投资。关晓敏举例称:“量化指数增强策略产品的前一轮投资热潮,出现在2021年3月到2021年9月,相关产品备案的高峰期大约在2021年的年中之后。因此量化私募发行端转冷并不是一个突然的现象,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当前A股市场整体估值已降至历史低位的背景下,部分头部量化私募管理人表示,希望能够在市场的低谷期与投资者携手。
思勰投资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该机构正在计划发行新的指数增强策略产品,背后主要的考量就在于“在合适的时间把合适的产品推给合适的客户”。该机构认为,当前市场处于相对底部区域,长期投资价值正逐步显现。在目前的时间点,向长线看好A股表现并能承受一定波动的客户推荐指数增强策略产品,一方面能够让投资者能以更低成本建仓,获得长期绝对收益;另一方面,也同样有助于市场的平稳运行。
此外,如何实现行业的长期愿景,头部量化机构普遍有了更为深度的思考。幻方量化相关负责人称,资产管理行业一直以来就有明显的周期性,大部分客户买产品都是冲着赚钱效应而来,这就容易导致相关行为“在市场上涨阶段造成泡沫,在市场走弱阶段陷于沉寂”。整体而言,不少投资者存在“追涨杀跌”情绪化特点,值得行业与投资者共同反思。“作为管理人,这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更好地调控产品募集,真正做到和客户利益在长期维度上保持一致。”。
鸣石投资强调,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前景光明,主要股指大概率会呈现震荡向上态势。对于量化产品而言,稳健的超额收益获取能力是最大的优势所在。
聚宽投资称,从单纯获得投资收益的角度来看,“越跌越买”显然是在长期“看多中国”前提下的简单逻辑。当前的股指点位显然具备了更高的安全边际,近期不少机构投资人在量化指数增强策略产品上都有加仓行为。对于头部管理人而言,除了要做好投资收益,还需要帮助渠道和投资人“在困难的时刻做对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