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市场需求急速扩大以及政策春风双重助推下,钠离子电池重新站上风口,打开了储能产业新的想象空间。据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钠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2年)》测算,钠离子电池2026年的市场空间可达到369.5GWh,理论市场规模或将达到1500亿元。EVTank还预计,钠离子电池实现产业化发展将在2025年之后。
尽管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钠离子电池距离真正大规模产业化应用还需一段时间。但自2021年以来,包括宁德时代、中科海钠、欣旺达、鹏辉能源、钠创新能源等在内的众多电池企业纷纷布局钠离子电池,容百科技、格林美等材料企业也逐步开展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探索。
天眼查数据显示,华为哈勃旗下深圳哈勃科技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新增对外投资企业中科海钠,持股比例约为13.33%,后者注册资本增加至约3095万元人民币。据悉,中科海纳成立于2017年,是国内第一家专注于钠离子电池开发的公司。
宁德时代于2021年7月份公布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及锂钠混搭电池包。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表示,钠离子电池有独特优势和不同的适用场景,将与锂离子电池实现共存互补。公司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已开始与车企和储能客户进行商业化合作。
“新能源领域技术换代快,每次技术进步都可能带来巨大的行业变革。对于行业龙头企业和新兴企业来说,都有必要提前布局,寻找弯道超车的机会。”王梅婷认为,电化学行业是研发密集型行业,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行业积累,加上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在正极、电解液、封装技术等都有相通性,因此目前布局钠离子电池企业大部分都是存量电池企业。
不过对于钠离子电池未来能否真正实现商业化,王梅婷也提醒道,目前市场上并没有推出规模化商用的钠离子产品,最终决定其商业化的还是技术突破能否达到预期。例如光伏领域薄膜光伏发电,事后被证明是一个并不经济的技术方向,因此导致了大规模的行业重组。钠离子电池既需要超前的技术突破,也需要行业各环节的优化和成本下降,目前来看,恐非一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