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质押的结果是不仅杠杆率没有降下去,反而承担了更多的财务成本。”上述控股公司人士坦言,“当然爆仓后股价一直下跌,机构也没有条件进行处置,但整体来看就是一场多输的局面。”
此外,部分大股东的“质押式”减持动机,加剧了股票质押活动的道德风险。
“一些大股东做股票质押的目的就是为了打折来减持,最后的结果是这些大股东不但规避了减持的信披要求,还最终把坏账风险留给机构承担。”前述从事股票质押融资业务的券商人士坦言,“如果是正常的减持,上市公司股东不仅需要通过公告来满足市场预期,而且实际的减持操作也是一个慢性连贯的过程,但最终走到质押爆仓这个结果,反而加剧了金融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减持新规所带来的问题,监管层也曾经“打补丁”。例如,针对减持新规加剧部分创投股东的退出难度,证监会在2018年6月对创投股东减持股份进行了特别规定,将投资期与解禁期进行了挂钩,对长期股权投资机构的减持活动提供了有条件豁免。
“经过对减持新规的评估后,相信会有更加审慎、考虑更加细致的规则出现。”上述分析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