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PPP中心平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参与PPP项目的7029家企业中,民营资本和外资总占比共达48%。在市场开发较早、现金流回报较稳定的垃圾、污水处理领域,民营资本参与率高达82%。这意味着民资对整个生态环保领域PPP有引领和带动作用。
赵笠钧说,“是时候进行反思了,通过自我创新内生增长,并在增长方式上做出一些调整,不然,产业很难健康发展。”
瀚蓝环境总裁金铎说,中国环保产业整体仍较粗放,技术创新、管理水平不高,竞争趋于同质化,加剧行业恶性竞争。此外,环保商业模式还很不成熟,比如PPP模式、第三方治理模式等问题制约行业发展,也有企业忽略技术、运营等因素,造成投资和现金流严重不匹配。
12月2日,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对经济观察报表示,PPP“踩刹车”确实给环保企业带来了风险和损失。政府在对PPP项目严格把关的同时也要有相应的金融支持,解决民营环保企业的融资难题。
新一轮洗牌
赵笠钧说:“现在环境产业仍较分散,在这种格局下,行业必将面临新一轮洗牌。比如,今年盈峰环境并购长沙中联重科环境产业有限公司,就是通过资本手段大举进行产业整合。”
2018年9月8日,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发布2018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其中,仅有7家企业营收突破百亿,占50强企业总数的14%。环境商会公开数据显示,现在会员企业就将近500家,大多是民营中小企业,有30多家是上市公司。
这与国家发改委和原环保部下发的《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提出的目标尚有不小差距。这份文件在2016年出台的文件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出50家以上产值过百亿的环保企业,环保产业产值超过2.8万亿元。
“接下来就看谁能坚持下去,如果持续被雪片一样的债务压的不能动弹,那就很可能意味着经营失败。这是一场严峻考验。”周鸿说。
不过,对于目前产业之困,周鸿并不认为步入“寒冬”,他说,虽然融资尚未见底,但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让行业看到了希望,未来产业将在逐步调整后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赵笠钧认为,未来环境产业会朝着越来越健康的方向发展。他指出,走并购整合之路是环境产业大趋势。一方面环境产业会加快并购整合、强强联合;另一方面每个企业也会在创新上做出改善,进行一些不同的尝试,会逐渐走向理性。“预计未来两到三年,环保产业可能会重新洗牌,整个行业通过新的并购和整合将促使环保产业的升级以及格局逐步实现向大而强的转变,行业效益进一步提高。”赵笠钧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
周鸿说:“环保企业除了要借助政策支持外,还要敢于跳出原来传统的业务圈子,实施创新举措,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也可通过并购重组,深耕专业领域,并在一些细分领域重新配置资源。若都盯着传统项目,很容易引起恶性竞争,极不利于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