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显示,自沪港通上线以来,外资累计借道沪股通渠道净流入A股3188亿元。其中,消费蓝筹与金融蓝筹成为北上资金买入首选,贵州茅台、中国平安、恒瑞医药、伊利股份等当前沪股通渠道持股市值均在200亿元以上。
事实证明,外资的进场显著改变了A股的投资风格。
自2014年8月29日以来,虽然市场成交量重回原点,但食品饮料、家用电器两大消费行业在此期间累计涨幅均超100%,银行、非银金融行业累计涨幅均超70%。而上述提到的817只当前成交不足1000万元的个股中,有500多只个股过去4年内跑输大盘。
此外,部分个股遭遇边缘化。截至2018年8月22日收盘,两市有817只个股单日成交金额不足1000万元,占比达到23%。其中,有269只个股成交金额不足500万元。
而在4年之前,2014年8月29日,两市仅39只个股单日成交金额不足1000万元,占比为15%。其中,成交金额不足500万元的个股仅有1只。两者相比,部分个股成交边缘化态势十分明显。
“地量”真能见“地价”?
股谚云:地量见地价。指数实际的运行情况显示,“地量见地价”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地价”的出现往往会滞后于“地量”的发生,至于滞后多久,则时长时短。
沪指前期探低2638点时,“地量”与“地价”之间仅仅相隔两天。2016年1月25日,上证指数单日成交1640亿元,刷新当时近4个月新低。短短两个交易日后,上证指数最低探至2638.30点,至今未能打破。
1664点底部则滞后了将近两个月。2008年9月9日,上证指数单日成交217亿元,刷新当时近两年新低。1个多月后,2008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最低定格1664.93点,2008年大熊市宣告见底。
此外,沪指2014年的地价距离全年地量也滞后了接近两个月。2014年1月20日,上证指数单日成交482.99亿元,刷新当时1年多新低。1个多月后,沪指于2014年3月12日定格了全年最低点1974.38点。
部分机构人士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安信证券陈果团队表示,从A股历史看,成交量并不一定领先指数见底,但是熊市底部成交量往往是上一轮牛市峰值的10%。这一规律在2005年、2008年、2012年的数次A股大底中均得到印证。
根据测算,截至8月22日收盘,沪深两市合计成交2293亿元。2015年5月28日,两市成交峰值达到23629亿元。当前成交金额是2015年成交峰值的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