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保证自身收益,银行就会将外汇风险准备金占用所要耗费的成本转移给购汇的企业。例如,此前远期购汇合约约定的汇率是1∶7,现在由于要提外汇风险准备金,成本提高,银行可能就会要求1∶7.2的比例来兑换美元,每一单位美元多收0.2元的人民币以充当成本补偿。
如此,央行提高银行业务成本——银行提高企业远期购汇成本——打击人民币空头与跨境套利势力。民生银行首席分析师温彬表示,征收外汇风险准备金率是为了增加在岸离岸套利成本,有助于汇率稳定。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梳理,2015年“8·11”汇改之后,到2016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距破“7”、外汇储备离破3万亿美元仅一步之遥。为抑制外汇市场过度波动,央行曾将银行远期售汇业务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准备金率定为20%。
不过在彼时,“海啸”最终退潮,人民币汇率不仅没有破“7”反而升值6%以上,外汇储备也止跌回升。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市场供求恢复平衡,市场预期趋于理性。2017年9月,央行及时调整前期为抑制外汇市场顺周期波动出台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整为0。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对远期售汇征收风险准备金不是资本管制措施。央行将其定义为“透明、非歧视性、价格型的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逆周期因子将重启?
相比对远期售汇征收风险准备金,市场普遍认为,在上周五央行释放的信息中,“将根据需要进行逆周期调节”或意味着央行将重启干预机制,对人民币汇率产生更大影响。
2015年“8·11”汇改以来,央行曾祭出“逆周期调节”,中间价报价机制引入“逆周期因子”。不过,随着单边预期被打破,市场进入双向波动,2018年1月9日,央行暂停使用“逆周期因子”,回归汇率政策中性。
温彬表示,如果人民币出现过快、较大贬值,央行也会在形成机制上重启逆周期因子,稳定市场预期。
中国银行全球市场部总经理甄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本轮人民币下跌是受美元整体反弹触发的。
不过,尽管6月中旬以来,人民币快速跌破6.7、6.8等市场关注水平,但汇率形成机制一直未变、中间价较前一日收盘价偏离幅度不大,汇率涨跌基本由市场决定,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中信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孙炜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汇率形成机制来看,央行基本已经退出常态化干预。本轮贬值期间我国参与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各方均一直保持了“探索性的定力”,市场化程度较上一轮贬值期间显著提升,并未出现更多的行政性管制。
孙炜表示,从市场预期来看,目前市场主流观点是人民币汇率仍将承压,主要是由于参与主体将中间价形成机制、美元指数、国际收支、基本面、贸易状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放大为对中长期未来的担忧,体现在短期交易上就是做空人民币。这种预期可能会随各方面因素的变化加强或减弱,但其或强化或转化,尚需要一个过程。
不过,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了多位外汇专家以及大行、股份行资深外汇交易员后发现,目前结售汇数据正常,单边的人民币贬值预期并未成型。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结售汇顺差137亿美元,二季度远期结售汇逆差较一季度显著收窄60%。温彬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