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是中国发展资本市场首要的功能。”朴易资本董事长尚志强如此表示,A股创立初期那几年属于中国探索股市融资功能的试点阶段,这不仅体现在企业属性上,而且从地域角度看,是先从上海、深圳两地企业试点,再逐步扩大到全国。
这是一块试验田。不管以什么方法衡量,这些公司都不涉及国计民生的主导行业,不影响国家经济命脉。代表经济成长的主要龙头不上市,市场只有“股价”没有“估值”。
偶然中有历史之必然。最终,这块试验田试出了一条中国经济现代化大道: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可以很好地结合,股份制改革可以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推动。于是,转折发生在1992年。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当年,全国各城市经批准建立了近400家股份制试点企业,使全国股份制企业达到3700多家。同时,国务院还批准9家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并到香港等地上市。
思想解放,池深鱼跃。数据显示,1992年,A股迎来37家新上市公司;1993年,又新增上市公司107家。
国企大军与“实至名归的10年”
是不期而遇,还是历史必然?区域试点之后,A股市场开始被赋予国企解困这一历史使命。
2000年8月,A股数量达到划时代的1000只,这背后,是始于1997年提出的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三年之战”,而2000年,正是实现三年目标的最后一年。最终,在股份制改革的推动下,国企三年脱困的成果是:2000年1至10月,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39亿,同比增加1.6倍。
期间,两大石油集团、宝钢集团、十大军工集团先后组建。1997年5月,新兴铸管(5.34 -0.37%,买入)成功发行,成为首家由军需企业发起、改制上市的股份公司。1998年至2000年,国有企业在境外上市22户,共筹资267亿美元;在境内上市307户,共筹资2723亿元。
记者统计发现,1997年至2000年,A股新上市的公司达529家,其中半数以上归功于这三年多的国企深化改革,期间国企股份制改造上市数占比高达58%,从而确立了中国资本市场的牢固地位。这期间,鞍钢股份(5.79 -1.36%,买入)、上海汽车、东方航空(6.56 -1.65%,买入)、国电电力(3.20 +0.00%,买入)、云南铜业(13.03 -0.84%,买入)、兖州煤业(11.73 -0.51%,买入)、太原重工(4.31 -0.23%,买入)、太钢不锈(4.12 -0.72%,买入)、宝钢股份(6.35 -3.79%,买入)等重点国企先后在A股上市。
“所以,‘第一个千股’所经历的10年是‘补课的10年’,补市场经济的课,补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追上来的课。”诺德基金董事长潘福祥如此点评。他同时表示,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成为“补课”成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