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我的理解,股市、楼市与经济都是想关联的,因此,政策应对上也势必大同小异。如目前房地产泡沫非常明显,居民的房贷规模迅猛增长,尽管有关行政部门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来稳定房价,但居民购房的热情却不断提高。如果没有有效措施来化解房地产泡沫(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化解泡沫和去杠杆的目标),那么,金融危机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事实上,早在2010年,有关部门就开始了房产税试点,如选择了上海和重庆两大城市,并承诺待条件成熟就在全国推广。但时至今日,却仍然没有推广。房产税无论对抑制房价,还是缩小贫富差距,或让地方政府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都是一举多得的税改举措。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房产税、资本利得税和遗产税对于缩小贫富差距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故在西方国家家庭的资产配置中,房地产的配置占比远低于中国大陆,通常都低于30%。台湾地区也是如此,居民租房率远高于大陆,因为房产的持有成本较高。而中国的税制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尽管税制改革的口号早在10多年前就提出来了。如今,若真要开征房产税,恐怕要三思了,因为一旦引发房价暴跌,便是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就像目前修高速、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一样,越早修建,对当年的财政压力越大,但成本越低;越晚修建,则成本就越高。所以,这就是顾眼前还是着眼于未来的问题。不改革看似没有付出,没有成本,没有代价,但其隐性的代价和成本却是巨大的,而且,改革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配套,如果不适时推进改革,那么,过了这村可能就没有这店了。
就当前中国经济而言,尽管面临下行压力,企业的收入增速下降,民间投资的增速回落,但就业压力还不大,通胀又低,所以,就经济增速而言,并不是需要特别担忧的。而需要担忧的,恰恰是经济结构转型表象后面的资产泡沫问题。比如,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速较快,占比提高,看似产业结构在改善,实际上是金融和房地产在第三产业中占比上升的结果,这种靠泡沫来拉升第三产业占比的“结构改善”,我们应该给予的是负面评价。
因此,中国经济应着眼于未来,中国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也应该着眼于未来,中国的财税改革、土地改革、国企改革更应该从长计议。着眼于未来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重新设计、重新规划,而只要把我们过去写过的那么多的规划重新审视一遍,看看哪些是必须落实的就够了。其实,权威人士也反复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可见,中国的未来不在于部署,而在于落实。那种喊了几十年的“既要,又要,还要”的口号,真的不能再喊下去了,因为未来我们面对的是已经无法绕过去的供给侧结构性难题,如果还是那么在乎眼前,那就真的没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