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目前中石化是石油央企中日子最好的一家。2015年年报显示,公司净利润为433亿元人民币,在三大石油公司中居首。其中,炼油业务实现经营收益210亿元,化工业务实现197亿元,同比均大幅增长,成为公司利润的主要增长点。一季度也是如此,中石化股份一季报披露:“一季度本公司归属于本公司股东净利润人民币66.6亿元。炼油板块实现经营收益人民币134.4亿元,营销及分销板块实现经营收益人民币76.9亿元, 化工板块实现经营收益人民币45.8亿元。”唯独上游亏损125.3亿元。
与此同时,中石化负债率较低,现金流也非常充裕。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石化在报告期末的资产负债率为45.66%,比期初下降9.89个百分点,为上市以来的最低值,债务结构进一步优化;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678亿元,现金流状况大幅改善。
联合信用评级分析师杨世龙介绍:“公司经营活动获取现金能力很强,收入实现质量较高。整体现金流运行状况良好。总体看,公司负债水平明显降低,处于合理水平;债务构成以长期为主,债务结构明显改善。”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王玉普说:“要多渠道增加油气可采储量,多途径提高油气采收率,宽领域提高油田经济效益。”所谓“多渠道、多途径、宽领域”可以这样理解,目前中石化有很好的现金流,将一部分炼油产业出售,同时将国内一些油气资源收购下来或者大手笔整体重组。“这才是大企业应该做的。”
全球资源
其实,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中国就没有再发现与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类似的特大油田,因此上述石油央企专家认为,至少目前在国内王玉普面临无米之炊之忧。
他坦言,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都已经过了成熟期,产量逐步下滑,只是通过各种手段维持当前的产量,但是其成本很高。
“目前中国生产原油成本在50美元/桶附近,但是国际油价还不到50美元/桶,沙特等中东国家的原油成本更是只有2美元至5美元。低油价时,我们应该迅速将无效和低效产量关闭。”他说。
他认为,中国应该继续对页岩油气和稠油等研究,并且将这些技术保留起来,等到高油价时再使用。“目前,我们主要目的是保存队伍,让上游企业的员工有吃有穿,而不是用高成本的国内原油产量来弥补这些员工的生活。”
同时,将大量石油央企员工派到中东等国,让他们成为中石化到那里油田工作的“乙方”。
据了解,2000年后中石化和中石油开始将很多上游企业员工派到沙特等地工作;2010年国内石油央企中标伊拉克鲁迈拉油田、哈尔法亚油田和艾哈代布油田后,大量中石油、中石化员工都到那里工作。
“当时,伊拉克为鲁迈拉油田给中石油的价格是2美元/桶,但是因为油田产量大,因此让很多人有了活路。”那位石油央企专家说:“现在低油价,竞价将更加残酷。”
据他介绍,鲁迈拉油田探明储量高达177亿桶,哈尔法亚油田探明储量为41亿桶,最小的艾哈代布油田,也有10亿桶探明储量,有了这样高的储量,大量中国石油工人不愁没有活路。
但是,记者采访的中石化总部官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我们也有很多国外员工因为工作没有着落而回国的,很多人有半年时期空闲。”
然而那位石油央企专家透露,关键还是“价格”问题。“沙特和科威克等国员工待遇高,因此很多工作都是让邻国人干。一旦中国石油工人愿意,完全可以取代他们。”
显然,与其冒巨大减值风险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美元买油田,不如以低姿态“切入”国外成熟的油田获得相应分成,可能是央企目前更现实参与全球资源分配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