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站内文章:
软件用户服务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股民天地 >> 大盘分析 >> 投资理财 >> 正文
未来房价走势预测:2017年房价走势或全面下滑
作者:tangyuan 更新时间:2016-7-25 16:54:38 点击数:
分享到:

 中国社科院发布房地产蓝皮书《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2016)》指出,在诸多利好政策接连不断刺激下,2015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反弹迹象明显,但城市分化加剧,个别城市上涨幅度远超其他城市,导致局部市场价格泡沫明显,风险概率增加,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

未来房价走势

  报告认为,个别二线城市热度直逼一线城市,今年以来尤甚。现阶段房地产市场面临结构供需严重失衡,预计2017年楼市或全面下滑。

  投资 增幅创1998年来新低

  数据显示,015年住宅市场整体处于去库存的调整期。商品住宅施工面积出现199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新开工面积继续两位数负增长,商品住宅投资增速更是延续快速回落态势,创1998年以来新低。

  报告显示,1998年至2013年,商品住宅各项建设指标呈现较快增加态势,施工、新开工和竣工面积年均增幅18.9%、15.6%和12.1%。但进入2014年以后,商品住宅建设景气明显下降,2015年则继续延续了下降趋势,各项建设指标全面进入负增长状态。具体来看,全年商品住宅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分别为51.16亿平方米、10.67亿平方米和7.38亿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减少0.7%、14.6%和8.8%。其中,施工面积出现199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新开工面积减幅比上年扩大2%,竣工面积减幅更是扩大11.5个百分点。

  此外,报告还称,1998年以来,商品住宅投资持续大幅增加,1998年至2013年,住宅年均投资增速高达25%,但进入2014年,投资增速降至9.2%,2015年投资增速幅度更是跌至0.4%,是199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具体来看,2015年东、中、西部地区商品住宅投资分别为35652亿元、14743亿元、14199亿元,分别增长0.5%、1.3%、-0.9%,增速较上年分别下降8%、8.4%、11.2%。其中,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湖南等13个地区出现负增长。

   失衡 “1.5线城市”隐现

  “目前房地产市场存在严重的供给过剩,同时也存在结构供需严重失衡。”中国社科院城环所副研究员王业强表示,由于城市间的分化,导致了区域性的结构失衡,其中一线城市和少量二线城市库存快速下降,而大多数二、三、四线城市需要着力去库存。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快速上涨的城市不再仅仅是一线城市,部分二线城市的热度也直逼一线城市。

  王业强表示,2015年伊始,二线城市房地产开发便出现了严重的分化,多数城市新开工面积明显下降,库存压力依然较大,但具有经济、产业、人口优势的部分城市,却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

  从近期的市场表现更能看出其态势。近日,相关机构发布的《4月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报告》显示,4月新建住宅平均价格环比涨幅前十位分别是惠州、昆山、中山、厦门、苏州、廊坊、南京、珠海、东莞、武汉,不再是“常胜将军”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具体来看,4月惠州新建住宅价格环比涨幅高达6.3%,昆山涨幅也达到6.06%,此外,中山、厦门、苏州三地涨幅均超过5%,廊坊、南京、珠海涨幅超过4%,东莞、武汉涨幅超过3%。而与此同时,深圳新建住宅价格环比涨幅仅为2.84%,北京2.03%,广州环比上涨1%,上海环比涨幅仅为0.92%。

  对此,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涨幅较高的城市分别位于区域节点或一线城市周边,因此,在一线城市收紧的背景下,该类经济水平发展较好,或地理位置处于优势的城市便成为购房者的主要选择。

  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主席顾云昌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阶段二线城市间的分化更为明显,一些沿海城市产业结构合理,人口净流入,库存量少,需要增加供给补库存。而大多数土地供给与人口的变化不相适应的人口净流出城市,则面临着巨大的去库存压力。“但可以注意到,需求量较大的城市经济发展较好,因此也可认为是类一线城市。”

  因此,房地产市场面临着结构供需严重失衡的局面。王业强说,一线城市和少量二线城市面临住房供给相对滞后和必要时需补库存的难题,而大多数二、三、四线则需大力去库存。

北京证券网
    
今日要闻
栏目热点
全站热点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免责条款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用户服务 
免责声明:湖北省速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Copyright 2011, Hubei Smart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400-690-9926 E-MAIL:mbl516@163.com 鄂ICP备12014895号-3 鄂公网安备42282209000026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