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整合、易主转型成重组热点
据上证报记者统计,今年已有约60家国企上市公司发布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其中包括16家央企上市公司,今年发布过重组进展公告的国企上市公司更是高达120余家;与此同时,还有将近30家国企上市公司启动了大股东股权转让计划,易主转型者层出不穷。
国企重组有何特征和逻辑?统计显示:上述案例中,横向整合做大主业型重组占据60%,多元化战略重组占17%,转型或让壳型重组占15%,资产调整型重组占8%。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的重组转型都能一次成功。例如中基健康(原“新中基”),公司于5月13日宣布终止重大资产重组,深耕番茄产业20多年的新中基,原本拟通过收购“想瘦哪儿就瘦哪儿”的绿瘦健康进军“大健康”产业,此次遇挫后,公司六个月内不得筹划重大资产重组。
除了直接重组外,今年一个新模式正在流行,即国企大股东先通过公开挂牌转让“退位引援”,随后再由新控股方启动重组注资,采用这种方式的主要是地方国资,在此类案例中的占比将近九成,央企让位的仅占一成。
国资退位让壳的动力何在?“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这是大连市政府对于国企让壳式转型的开放态度,也代表了多数地方政府的想法。“在当地没有优质资产引入上市公司的情况下,不妨把让壳看做一种招商引资,在增加当地税收的同时,帮助国企转型升级。”大连国资相关人士告诉上证报记者。
从今年的案例来说,河池化工,嘉凯城、*ST钱江等公司的国资股东,为了给上市公司引入实力股东,都不惜“退位让贤”。此类国企普遍带有行业困难、业绩不佳、市值不高,转型诉求强烈等特征。
不过,一个重要的政策变化是,证监会6月份宣布就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此次修订在实际控制人认定、交易资产标准、股份限售期限,以及权责追溯机制等多方面对重组上市行为提出了更为严格的监管要求,被誉为“史上最严借壳新规”。
那么,在过去半年频繁出现的国企让壳是否将受到限制?对此,有投行人士认为:“新的重组办法核心是限制炒壳,并没有禁止满足条件的公司重组上市。”
另有央企上市公司高管对上证报记者表示:“由于注册制延迟,公司旗下资产证券化的需求势必需要通过别的途径实现,重组上市就是其中一种。对于重组办法的修订,我觉得需要有耐心,法规并不是用来约束资本市场发展的,只要资本市场有创新的东西,且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我相信监管部门是支持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