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纪的人,都是苦过来的,今天的日子再难,总比过去强很多。大家心里就是不痛快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张阿姨愤愤不平地说:“我们这儿,有人手里三五套房子,巴掌大的地方天天开着宝马上班;有人却过得连乞丐都不如——五排平房那儿,原来小拖厂的退休职工,每月只有500元,连吃饭都不够!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缩小贫富差距,这话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
退休教师李雪莹
老两口七千元,日子挺舒坦
呼吁:别让退休人员的利益被“截留”
64岁的李雪莹原来是黑龙江省绥化市一家事业单位培训部的老师,已经退休9年了。这几年,她的退休金从1000多元涨到了2900多元。李奶奶的老伴许大爷以前是政府公务员,现在每月退休金4000多元。
7年前,老两口跟着儿子搬来北京生活。“原来还担心‘小城市待遇,大城市养老’经济压力大,可实际情况比预想的好。不讲穿戴没有应酬,一个月7000元收入,够花了。”李奶奶说,她家的伙食还不错,虽然冬天也储白菜、腌酸菜,可几元钱一斤的西红柿、蒜薹,她也会“穿插”着买,而且冰箱里总“囤”着肉、奶、水果和鸡蛋,“健康第一,伙食上不能太抠着。”李奶奶说。
因为孙子小,秋冬降温还没供暖时,李奶奶成宿开着空调暖风。这几年老两口得闲也出去旅游,玩儿得很开心。“该省要省,该花也要舍得花。我坐了飞机、看了大海,这是年轻时不敢想的。那会儿工资低,老人、孩子负担重,‘爬坡’实在艰难!眼下这日子真不错。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感受到了;政府对退休人员的关心,我们也感受到了。”满意写在李奶奶的笑脸上。
李奶奶提起政策连连说好,可提起单位却满腹牢骚。“听老会计说,当年职工缴纳的医保金,都被挪用了,导致后来大家上不了职工医保,只能参加社区居民‘一老一小’医疗保险,单位每年给报销140元参保费,打发了事。”李奶奶还抱怨,最近一次给退休人员涨养老金,她的单位迟涨了20个月,却并没有一次性补发给大伙儿。“高寒补助、取暖费这些按规定该发给退休人员的钱,听说都被单位截留了,每个人每年也几千元呢。老人们反复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问题,可人走茶凉,‘脸不熟路不通’的,没人搭理呀。”
“千万别让国家的好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一层层打了‘折扣’!”李奶奶呼吁。
低保户封慧兰
平时不买肉,白菜常“当家”
担忧:物价上涨难承受,大病还是看不起
2011年底,国内多个省份已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但在CPI高企的时期,低保家庭仍感困顿。
71岁的低保户封大妈住在北京朝阳区一个居民小区里。走进她的家,仿佛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样式老旧的家具、洗得褪色的床单,一台电视是家里唯一值钱的家当。
“挺好的,挺好的,感谢政府!这是真心话。”封大妈没工作,已经过世的老伴以前是工人,收入也不高。“老头三年前一场大病,花光了家里的钱。我没工作,女儿没啥文化只能干临时工,挣得也不多。”封大妈说,老伴去世后她一筹莫展时,居委会帮她申请了低保补助,让她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封大妈的经济来源是这样的:低保补助每月560元;北京市针对65岁以上老人发放的服务补贴券每月250元;社区发放“爱心超市购物卡”每年150元,社区联系定点医院每年报销药费400元。逢年节时,街道还送些粮油慰问品。封大妈参加了北京市“一老一小”医疗保险,如果生病住院,可以按比例报销药费。
“政府、街道对我们这么关照,我知足!东西贵成这样,像我这样的,有温饱就不错了!”封大妈说,去年入秋以来,她和女儿一直吃土豆、白菜。“年前大白菜5角钱一斤,一开春涨到8角了,再涨价我连白菜都吃不起了。家里就剩下1棵白菜、仨土豆,得想辙再淘弄点便宜菜。”封大妈的阳台地上,有三个已经发了芽的土豆。
“您多久能吃一次肉?”记者问。